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惊梦》中,席中海、陈越杨分饰柳梦梅、杜丽娘。(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供图)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4月10日,一台由高校学子演出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亮相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全场座无虚席,观众屏气凝神,随着台上大学生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沉浸在剧中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中,感受昆曲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出得到北京很多院校师生及白先勇、蔡少华、汪世瑜等业界人士高度赞誉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是北京大学十几年来“昆曲进校园”的成果,更是引导青年群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之举。
昆曲通选课在北大很热门
北京大学与昆曲有着百年渊源。北大副校长王博表示,上世纪初,蔡元培校长及吴梅等热爱昆曲艺术的学者将昆曲引入北大,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此后,几代师生薪火相传,俞平伯、浦江清、朱德熙、林焘等名家学者都曾在北大不遗余力地研习传承昆曲。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美学家叶朗与白先勇联手举办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以及昆曲文化周,北大的昆曲教育开始蓬勃发展。2009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实施,此后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邀请海内外昆曲名家及知名学者以讲座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昆曲之美,使得昆曲的欣赏和学习开始具有系统性。2013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校园教育。
如今,昆曲课在北大成了极为热门的通选课程,“每节课座位都被提前占满,学生和来自校外的爱好者还常常席地而坐。”此课主讲之一、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说,更重要的是,继北大昆曲课之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也陆续开设了昆曲公选课,借鉴的就是北大昆曲课的模式。昆曲课程的影响力在各地校园里渐渐蔓延开来,培养了一批热爱昆曲的青年学子,引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
16所高校学子合演《牡丹亭》
“这台演出真的是有模有样啊!”演出现场,作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总制作人、总策划的白先勇既高兴又自豪地对观众说,“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需要有年轻的生命来演绎其中的青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就是面向当代青年的,从当代青年的审美出发为《牡丹亭》注入新鲜血液。”
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制作、推出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于2017年7月建组,并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培养并吸收热爱昆曲艺术,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学生加入其中。演员以北大学生为核心,涵盖了北京16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尤为可贵的是,14人的乐队也由学生组成。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以近年来在高校内享有盛誉的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为蓝本,邀请原班人马作为指导老师。经过“一对一”训练的学生们承袭了青春版“真传”,演得一丝不苟、情深意切,不仅让现场观众落泪,也得到了导演汪世瑜的认可。“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演员与乐队虽然都是由高校的业余爱好者组成,但是经过大半年的磨炼,已经很有成绩,有青春的气息,这样的排演很有意义。”汪世瑜说。
昆曲传承基地挂牌
为更好地发挥北大对昆曲传承的重要作用,继续实施昆曲传承计划,4月9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在北大挂牌,叶朗、白先勇被聘为昆曲传承基地名誉主任。
该基地的目标是以建设北京大学通选课“经典昆曲欣赏”等为中心,加强与支持学生昆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昆曲大师工作坊的策划与实施,在高校培养新一代的青年昆曲人才,并排演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和其他剧目。同时,进一步推进昆曲的研究,以昆曲艺术的记录、保存、研究与推广为中心,发挥北大的昆曲研究优势与教育功能,并向中小学及社会普及推广。
作为昆曲进校园的主要推动者,叶朗对昆曲在校园艺术教育中的作用评价甚高:“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说,美育、艺术教育的直接帮助好像不明显,但从思维能力和热情、性格,以及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方面来说,这正是美育、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
在白先勇看来,“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在昆曲教育上有着深远影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的建立,尤其是学子们携手演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则是昆曲传承计划成功实施的证明。“这也标志了昆曲的观众也能成为昆曲的演出者,从传播到传承,再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形成昆曲教育的良性循环。”白先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