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传承人对话设计师 让非遗时尚起来——“青出于蓝——传统染织技艺桐乡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胡克非 创建时间:2017-07-28 08:56:00

浙江乌镇向南20公里的桐乡,曾经有一间有故事的染坊。“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留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现代作家、画家丰子恺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描述祖父家的染坊。可惜老染坊已毁于一场大火。

    如今,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哀警卫重建了丰子恺祖父的染坊,起名为“丰同裕”。他与同事们潜心创作,坚持蓝印花布的传承,希望让蓝印花布接轨时代,让手工蓝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让传统工艺焕发生机,日前,在文化部非遗司、浙江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桐乡举办了“青出于蓝——传统染织技艺桐乡论坛”。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杭罗织造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畲族服饰和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瑞安夹缬印花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专家、设计师共聚一堂,围绕技艺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展开对话。

    “10元钱买5个包”

    非遗价值如何体现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讲述了自己曾在乌镇调研时,竟然用10元买到了5个具有蓝印花布元素的小包。在他看来,正宗、高质量的非遗产品很难与价格低廉的劣质旅游纪念品竞争市场。产品销售不好,传承人收入低、生活困难,很可能影响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导致传承断档。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蓝延兰也感同身受。纯手工编织产品的价格上不去,机器编织的同类产品销路反倒更好;加之彩带不再是畲族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销售市场和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虽然身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但她的生活依然有些窘迫。

    此外,瑞安夹缬印花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表示,传统手工业产品更新周期长、产能低、投入多、回报少;而新产品研发需要充足的经费,传统企业难以长期、持续投入。

    正宗、高品质的非遗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张毅认为,解决“价格与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出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让其“物有所值”。

    “传统”与“时尚”紧密结合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更新。传统服装在实践中不断吸收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的制作技艺,产品才会具有不朽的生命力。”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包文其道出了传统技艺走向市场的关键。

    北京泰丰合慧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尤鸿雁是“出于蓝”品牌的创始人和设计师。在她看来,如何在理解传统、追本溯源的基础上,与当代审美和需求相结合是设计的难点。“我们必须抓住传统工艺中的神、意,推动市场细分,传统工艺才能传承下去。”她说。

    传统工艺的时尚传承方式也至关重要。台湾工艺之家天染工坊负责人陈景林借助“玩起来”的方式提升传统工艺的活力。他倡导由手艺人带领年轻人自己动手,体验从染料采集到动手染布印花整个流程,不仅提升了年轻人认识和参与设计创新的积极性,也普及了非遗文化,为非遗产品打下市场基础。

    传统棉纺织技艺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把原有织机改良成适用于初学者的小型织机,让消费者亲自动手织布,进而带动消费。目前,郑芬兰的小巷三寻品牌和土布生活体验馆已拥有大批粉丝,在2016年暑假期间,举办了几十场手工艺普及活动和课程。

    传承人对话设计师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在论坛上表示,非遗工作者不应该把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振兴截然对立起来,要在传承中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人应该以开放共赢的格局来观察、研究自己在整个传承体系中的地位,以“谁也离不开谁”的态度对待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通过搭建平台,使设计师与传承人对接,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是本次论坛的核心。在研讨与交流结束后,论坛参与各方达成了众多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这样的对话平台应该再多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赵罡表示,传承人与设计师对话能够让传承人感受创新实践对于非遗传承的作用,同时让设计师了解传统技艺的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传承人与设计师的合作,扩展非遗产品的使用途径,在保存传统工艺特征的同时把产品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从而达到扩大受众的目的。

    陈通表示,此次论坛是文化部非遗司“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的一次尝试,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一项具体举措。未来,文化部非遗司将持续推动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包括继续以传统工艺为重点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着力提高其传承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支持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为老少边贫等地区振兴传统工艺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并对列入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研究出版传统工艺振兴案例选编,为各地振兴工作提供借鉴参考;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赛事活动,为振兴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