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辽宁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之端午节系列活动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7-06-05 09:29:00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传统节俗回归,在端午佳节前夕,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传承人深入乡村、学校、军营、社区,以多姿多彩的展示展演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生活。此次端午节系列活动是辽宁省人民政府惠民实事工程——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文化惠民、乐民、育民的宗旨和理念,让来植根民间沃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生活、惠及百姓。

海城高跷与社区居民近距离互动,反响热烈

铁岭二人转的精彩展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掌声此起彼伏

小观众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操影乐趣

进社区:感受非遗魅力,传播多福文化

5月25日,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的多福社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都身怀绝技,有的能将细细的线绳编成精致工巧的工艺品,有的能踩在1米多的木跷上如履平地,他们的到来令整个社区人潮如织,充满欢声笑语。

辽宁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12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多福社区,开展以“迎端午、惠民生、送祝福”为主题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传承人们各展绝技,为社区居民们送上富有传统意蕴的文化大餐。无论是火爆热闹的海城高跷,欢快幽默的铁岭二人转,还是栩栩如生的沈阳“面人汤”、巧夺天工的刻瓷技艺,都令社区居民们赞叹不已。很多居民们还现场学艺,跟传承人学剪喜字、画糖画、捏面人、编苇席,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带来的乐趣,传承人们也为居民们准备了糖画、面塑等非遗小礼品,赠送给居民。

多福社区党委书记孟晓丹说,多福社区通过创建“福”文化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成为独特的福文化基地。这次非遗进社区活动令居民们亲身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精彩,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非遗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区所倡导的和谐、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一脉相传,都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非遗展演进部队,雷锋题材的表演唱深受官兵喜爱

非遗展演进部队,相声表演为官兵带去欢声笑语

进军营:军民一家亲,共话鱼水情

5月27日下午,一台精彩的非遗展演在93277部队拉开序幕。抚顺地秧歌、鞍山评书、评剧“韩花筱”、东北二人转、沈阳相声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齐聚一堂,以精湛的艺术表演为广大官兵送上节日的祝福。

评剧“韩花筱”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丹的戏曲联唱赢得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婉转清新的黄梅戏、细腻圆润的粤剧、优美动人的评剧,一曲曲经典唱段被周丹如黄莺出谷般的嗓音演绎得有如天籁,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没有几人知道,周丹当天上午还在大连演出,为了参加这次展演,她在演出结束后,马不停蹄赶回沈阳。同样从外地赶回沈阳参加展演的还有袁田——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的女儿。这些传承人不辞劳苦,除了心中的责任与义务,还有一份对军人的崇敬和感佩。

为了这次非遗进军营,铁岭民间艺术团还特意编排了反应新时代军人风貌、军嫂情怀的节目,引起了广大官兵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他们收到最好的节日祝福,让他们倍感温暖。

上口子高跷的火热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进乡村:看非遗过端午,体味传统节俗

5月28日,盘锦市大洼区新立镇的杨家村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热闹非凡,为期三天的“粽情端午”非遗进乡村主题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厅主办,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盘锦市文化广电局、大洼区新立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选调了省内54个非遗项目、200余名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参加,是省、市、区、镇四级联动组织开展的一次大型端午主题体验式展示展演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展区位于村内的谷仓民宿区,分为亲子园、婚俗居、织绣阁、粽情坊、文创馆、梨苑亭、百味轩、巡游巷八大主题活动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传承人的展示或展演。

亲子园内,蒙古留学生杨帆正在跟同学玩歘嘎拉哈

亲子园里的歘嘎拉哈游戏不仅吸引了很多小朋友,连远道而来的留学生也玩得不亦乐乎。来自蒙古的留学生杨帆(中文名)正在跟他的韩国同学进行歘嘎拉哈比赛,他说蒙古也有歘嘎拉哈游戏,而且有很多玩法,没想到在这儿也能看到歘嘎拉哈,自然要一显身手。

织绣阁内,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传承人韩梅用热情的歌声迎接八方来客

不远处的织绣阁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阜新东蒙短调的传承人韩梅用地道淳美的蒙古族歌曲欢迎八方来客。屋内一件件精致绚丽的蒙古勒津刺绣作品令人赏心悦目,传承人韩星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不时地为游客答疑解惑。韩星说,蒙古族刺绣源于生活所需,是蒙古族人民衣帽鞋袜上的装饰。跟南方的刺绣相比,蒙古族刺绣除了讲究好看,还注重结实耐用,要经得住水洗摩搓,是植根民间的生活艺术。

文创馆里展示了富有盘锦地域特色的苇编、苇画和泥塑等项目。小亮沟苇编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生产出手提包、杂物篮、摆件等品种繁多的生活实用品和艺术装饰品,彰显出传统手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村子里谷仓民宿的屋顶采用传统的拍苫技艺搭建,由小亮沟苇编技艺的艺人手工编织而成,耗费了20多吨的芦苇。小亮沟苇编技艺的艺人唐恒说,芦苇房是盘锦早期的特色民居。早先盘锦地区人烟稀少,一部分闯关东的移民来到此地后,就地取材,夯土为墙,织苇为顶,造房建屋,久而久之,形成了拍苫技艺、圆笆技艺等特色编织技艺。

百味轩里人潮如织,来自天津、沈阳、鞍山等地的游客挤在各类小吃的摊位前大快朵颐。除了海城牛庄馅饼、凤城满族小吃、朝鲜族打糕等省内美食,来自盘锦田庄台的23项小吃也悉数亮相,让人大饱口福。

外国留学生学习包粽子,体味地道端午节

端午体验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粽叶、糯米、红枣、豆沙等食品原料和香草、绣花针、彩色丝线等材料应有尽有,游客可以跟传承人学着包粽子、编五彩绳、绣荷包,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丰富多彩的游园体验、香气四溢的传统小吃、热烈火爆的巡游展演……三天的活动让所有前来参观的游客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度过一个充满传统意蕴的端午节。58岁的于震是从沈阳赶来的摄影爱好者,他说:“整个园区就像一座民俗博物馆,有传统的民俗、技艺、表演、小吃,让人目不暇接,就像走进了大观园。”

新立镇镇党委书记李广军则希望,以此次非遗进乡村活动为起点,开展常态化的展示活动,让乡村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基地,也让非遗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