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为非遗赋能,为脱贫助力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09-05 10:34:00

大明湖畔,百花洲旁,宋代文学家曾巩留下了“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的诗句,在这诗情画意的百花洲,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第一家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成为“非遗+扶贫”的先行者。

让文化扶贫与消费扶贫有机结合

带走一件陇西刺绣的长衫,观看一段绘声绘色的皮影戏,欣赏各式各样的鲁绣精品……这里游人步履不停,来自全国15个省和地区的扶贫工坊特色产品在百花洲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中绽放光彩。民族服饰、纺织染绣、陶冶烧造、编织刺绣、制茶酿造、古琴制作等相关非遗产品在百花洲设专门销售展厅,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扶贫就业工坊这种非遗扶贫形式。

扶贫就业工坊是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扶贫”传统工艺产品销售的工作实践,是文化扶贫与消费扶贫有机结合的积极尝试,也成为精准扶贫新模式的有效探索。区别于机器的批量生产,这些工坊规模较小、纯手工加工,这种扶贫形式不论是从非遗传承发扬角度,还是从创业扶贫效益角度,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中,仅甘肃目前就有7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145款500多件非遗产品进入展示展销,有69家工坊在线上进行销售。今年8月22日在百花洲举办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暨地方文旅项目推介会上,来自甘肃的邓世贤就带来了几十款当地民族特色浓郁的非遗产品。2016年3月,邓世贤创立甘肃陇原巧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品种多达1000种,总共培训了 280个经纪人,培育巧手妇女22万人。其中可以承接订单的妇女有6万多人,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帮助当地的贫困妇女居家就业、脱贫致富。

从简单“输血”变提供“造血”能力

非遗扶贫与传统扶贫方式所不同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输血”而是提供“造血”能力,不同地域不同特色,非遗扶贫正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中国结编织技艺传承人尹崇芹就是这样一位“造血”传承人,20多年以来,她长期参与精准扶贫事业,先后帮助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广西、内蒙、山东等地的50多个市县,300多个村庄,带动贫困人员25000余人,其中有四分之一是残疾人,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余元,实现了基本脱贫,走上了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非遗扶贫”帮助贫困百姓实现稳定脱贫的,尹崇芹老师不是个例。来自甘肃的陇西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祁辉,在2016年创立了“小农女手作非遗工坊”,将传统古法染色融入时尚元素。自工坊成立以来,已培训学员一百多人,培训产品成果五百余件,增加订单两百多份。2018年,“小农女手作非遗工坊”培训农村妇女200多人次,带动就业40余人,其中贫困户20余人,户均增收500元。在当地政府和妇联等机构的鼓励与支持下,祁辉还深入农村教当地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及建档立卡户染色,鼓励她们自立自强,并动员村里会中草药古法染色的人一起教学、培训村民。

湖南湘西的苗绣传承人石佳,是湖南湘西七绣坊创始人,她主创的项目“让妈妈回家”,培训了700余名绣娘,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32人,石佳将苗绣的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亲子团聚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效益。

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依托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入驻工作站的相关企业,与各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密切沟通,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进行产品指导,并推荐大众商业品牌参与产业链,推动传统工艺与消费市场相衔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目前加入工作站的工坊利用当地特色文化、传统工艺,靶向施策,从“授人予鱼”到“授人予渔”,在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广大“手艺人”以非遗扶贫工坊为基础,以蜡染、扎染、刺绣、剪纸、盘绣、银饰等非遗项目为媒介,深挖文化背后的精神传承,让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通过传统手艺实现就业增收、实现脱贫。

“科技+创新”打通“非遗+扶贫”最后一公里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及科技因子也逐渐融入到非遗产品中,那么,当非遗遇上科技创新,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9月2日,崔寨德兰柳编市级传承人张德兰正在验收她的柳编街角剧场,这间由清华设计师团队打造的8米长的剧场由纯手工的柳编制造完成,即将在9月12日开幕的北京设计周上亮相。张德兰通过柳编工艺开拓市场,在帮助济阳县崔寨镇谷庙村村民致富的同时,还帮助1500多名妇女依靠柳编实现了脱贫致富。草编柳筐如何乘着科技创新的翅膀在空间设计上完成一次质的飞跃,成为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要思考的问题,由此这间充满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柳编街角剧场就成为带动非遗行业跨越升级的“样板间”。这个半开放型的空间内,将展演各种非遗曲艺项目,充满设计感和未来感的剧场成了非遗传承的一种新尝试。而这也与新设计完成的百花洲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创新的剧场,将非遗在展销体系上实现新模式,帮助非遗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同时,工作站积极推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入科技创新和设计理念,与泰山设计杯团队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非遗产品。例如,将济南山水风景做成冰箱贴,浓缩成承载着人们美好祝福的礼品送到亲戚好友手中,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并且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实现非遗传承保护向生产型和实用型转变。

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还深度探寻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产业化运营思维,对非遗项目进行深挖和保护,例如通过“互联网+”,入驻京东非遗频道,借助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电商平台效应,助力非遗精准扶贫。同时,搭乘快手和抖音短视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新式窗口和承载舞台,利用网络红人对非遗产品进行推介,让古老文化艺术被更多人看见、认可和喜爱,真正打通“非遗+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