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科尔沁叙事民歌简称“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代代相传的一种叙...
查看更多
老河口丝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      老河口丝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形式,流行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流域的老河口地区。丝弦音乐兴起于河南开封,其主要成分是汴梁(开封)小曲,现有的曲牌名称如【坡下】、【打枣杆】、【银纽丝】、【叠断桥】、【劈破玉】等皆系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的小调曲牌。老河口丝弦是汴梁小曲的分支,由河南传入湖北,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最初原是民间艺人、文士、商人及自由职业者操琴聚会、自娱自乐的一种消遣方式,后逐渐演变成带有浓郁地方...
查看更多
鲁南五大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郯城县      【满江红】、【玲玲调】、【大寄生草】、【淮调】、【大调】五种曲调俗称为“鲁南五大调”,流传于山东地区的鲁南五大调音乐中,以郯马五大调和日照【满江红】最具代表性。鲁南五大调历史悠久,其源头应是由元曲小令、散套演变而成的明清小曲。   郯马五大调也称“淮调”、“五大调”、“郯马调”,它活跃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以郯城镇、马头镇为中心,流布整个鲁东南,甚至传播到鲁北广饶和江苏连云港等地。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
查看更多
鲁南五大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日照市      【满江红】、【玲玲调】、【大寄生草】、【淮调】、【大调】五种曲调俗称为“鲁南五大调”,流传于山东地区的鲁南五大调音乐中,以郯马五大调和日照【满江红】最具代表性。鲁南五大调历史悠久,其源头应是由元曲小令、散套演变而成的明清小曲。   郯马五大调也称“淮调”、“五大调”、“郯马调”,它活跃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以郯城镇、马头镇为中心,流布整个鲁东南,甚至传播到鲁北广饶和江苏连云港等地。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长岛县      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产生于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最初它只是自然的劳动呼号,以后逐渐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   海洋号子是众多号子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沿海地区。它以海洋劳作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划船、撑篙、背纤、拉篷、起锚、拉网等多种号子样式,演唱者多系专事捕捞、驾船的渔民。   长岛亦称“庙岛群岛”,它纵贯渤海海峡,地理位置正当...
查看更多
姚安坝子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姚安县      姚安坝子腔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样式,主要流传于姚安县境内以汉族为主的村寨中,多在春耕栽种季节和秧苗拔绿时由汉族青年男女以对唱方式演唱。   姚安坝子腔历史久远,据传系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由中原传入,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趋于定型。它有上坝子腔和下坝子腔之分,上坝子腔中融入了山区彝族的情歌小调音律,演唱时声音圆润柔和,音律低沉优雅,俗称“小病腔”。下坝...
查看更多
惠东渔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惠州市      惠东渔歌是流传在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据记载,它在宋朝时传入惠东,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当地最原始的渔民称为“疍民”,又叫“后船疍民”,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一部分。他们长期过着海上漂流的生活,生产方式单一,生活十分枯燥,在此情况下,他们学会了以歌自娱,以歌解忧。   惠东渔歌有29个品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哦哦香调、啦打弟嘟弟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它与其他民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限定由渔民在船上演...
查看更多
漫瀚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漫瀚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准格尔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清代末年,汉人大量涌入准格尔旗,这一区域迅即成为蒙汉混居地带。在长期共处的过程中,蒙汉两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漫瀚调即是在民间音乐交流中出现的,它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将汉族民歌融入其中,最终形成独特的音乐形式。   漫瀚调曲目繁多,现已收集整理出90支,按原调词意大体可分为思苦、歌颂、情爱、渴盼、哀怨...
查看更多
啰啰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监利县      啰啰咚是湖北省监利县流传的一种秧田号子。位于湖北省南部的监利县东临洪湖,南濒长江,自古属江汉楚地,习尚楚风,惯作楚声。啰啰咚的历史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可视为楚声的遗响,其接力式的传声唱法与《接舆歌》的接响传声十分相似。   啰啰咚主要演唱民间戏曲唱本,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演唱有头声、二声、三声之分,三声过后接以“掀蔸子”即合唱,进而达到高潮。啰啰咚音域宽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