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侗戏——柔性的力量
2019.05.23
论坛
摘要:侗戏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处于弱势的侗族文化主动接受并学习汉文化的产物。从汉戏到侗戏实质上是一个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其间侗族柔性的民族性格和以柔为美的审美取向起着主导作用。从表象看,侗族不过是接受一种艺术形式,但它对侗族文化的发展却有着发人深省的深远意义。在它柔弱的形态里蕴涵坚守自我民族文化根基、促进自我民族文化发展、展示侗族人直面强势文化冲击、善于吸收先进文化并结合本民族文化创造发展的内在力量。 作者简介:周帆,遵义师范学院教授;黄守...
查看更多
联合国在华40周年:专访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
2019.05.22
访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促进在教育、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从1984年开始在中国设立驻华代表处,35年间,始终积极致力于在东亚五国促进教育、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五个主要领域的工作。 “联合国在华40周年”系列报道的第五集,我们对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Marielza Oliveira)进行专访,请她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和联合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
查看更多
旧曲新音,金声玉振 ——天津时调艺术家王毓宝
2019.05.21
人物
2018年9月16日,天津。这一天,是92岁高龄的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先生收新徒的日子,来自北京的曲艺演员志淑嬿正式向王先生拜师学艺,她也是王毓宝先生一年以来收的第三名弟子。在隆重的拜师典礼上,面对济济一堂的老中青三代门人弟子,尤其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埠爱好者也加入到学习和研究天津时调的队伍中来,老人家倍感欣慰,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希望我的学生们抓紧学,我不保守,谁学我都愿意教。” 王毓宝(摄影:赵梵汐...
查看更多
皮影数字博物馆
2019.05.20
专题报道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承担建设的“皮影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 2003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接受著名收藏家赵树同教授捐赠的47000多件皮影及其相关文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艺术博物馆,该馆是国内首家颇具规模的皮影艺术博物馆。馆藏的45000余件皮影包括从明清到现代的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北京、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全国各地皮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刻工精美...
查看更多
在游戏中体味文明交流互鉴
2019.05.20
专题报道
前言: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亚洲文明对话系列活动——“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于5月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此次论坛旨在通过对民间游戏文化的研讨,加强东北亚民间文化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以民间游戏文化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作研究,推动东北亚地区民间体育、教育、文化等事业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民间游戏来源于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丰富的民俗学、社会学等文化研究价值,又承载...
查看更多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2019.05.17
论坛
【提要】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传统包含生态、生计、社会、信仰与道德伦理及村落文艺等五大类型。村落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有七大途径:利用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运用乡规民约之乡村自治传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和组织作用;以村落节庆、人生仪式传统,增强乡村人际互动,传承与增进乡风文明;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表演艺术,讲好村落故事;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利用经验...
查看更多
三湘大地渔鼓嘹亮
2019.05.14
专题报道
日前,2019年湖南渔鼓传承保护汇报展演在湖南省常德市举行,通过湖南传统渔鼓艺术形式反映时代新声、百姓心声的一批新创作获好评。 湖南渔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是一种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以渔鼓筒为主要伴奏
乐器
的曲艺表演形式。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建立湖南渔鼓保护机制,不断加强对渔鼓创作和演出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演活动,有力促进了湖南渔鼓的传承与振兴。 摸清家底...
查看更多
【非遗数据知多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
2019.04.30
专题报道
一、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不同种类和流派。 关于皮影戏起源的说法多种多样,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一位术士用幻术招魂。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戏、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但据南...
查看更多
传承技艺,留住乡音
2019.04.30
专题报道
4月底,福建省莆田学院音乐学院讲师黄璟和学生们忙活了起来,今年“五一”期间,他们要参加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民俗莆阳”文化艺术节,在传统曲艺展演环节,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一门莆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梆鼓咚。 梆鼓咚,又称“盲技”“咚鼓”“俚歌”,这项源于宋代南戏的独特曲艺形式,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这门民间曲艺的传承却是后继乏人,成为福建省八大濒危曲种之一。莆田学院看到了本地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决定将这些非...
查看更多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化”保护
2019.04.23
论坛
摘要:花祭是以神事和歌舞为基调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日本爱知县北设乐郡地区。花祭在每年秋季到冬季之间举行,该祭祀活动遗留有室町时期的艺术特征,深受当地居民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花祭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今天,花祭也面临着诸如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诸多问题。考察花祭当前的保护现状,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当前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
查看更多
1
49
50
51
52
53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