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3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二十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瑶族耍歌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清远市 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惟一的排瑶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传的地区。耍歌堂是瑶族一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流行于三排(含南岗)、涡水、大坪、香坪(含盘石)、三江(含金坑)等6个镇的排瑶村寨,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耍歌堂...
查看更多
女娲祭典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涉县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城西10公里的古中皇山上建有娲皇宫,占地面积550亩,主要建筑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等,分为山上和山下两组,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
查看更多
祭孔大典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曲阜市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
查看更多
黎族三月三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
查看更多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上虞市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 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则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 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瓷土(石...
查看更多
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扎念琴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扎念琴制作技艺是藏族传统六弦弹拨
乐器
扎念琴的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在广大藏族居住区也有流传。西藏自治区拉孜县素有“堆谐之乡”的美誉,扎念琴在民间普及率较高,扎念琴制作技艺流传较广。 扎念琴是藏族传统歌舞“堆谐”中不可或缺的弹拨
乐器
,琴身为木制,由形似横剖的葫芦状共鸣箱、细长的琴杆、弯曲成半圆形的琴头和琴弦、琴马、弦轴、拨片及挎带等组成。琴头由白桦木制作,具有较高的声音弹性、指板光滑和换指清晰等特点;共鸣箱正面蒙皮以山羊皮(绵羊皮)制作,具...
查看更多
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临沧市临翔区的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青华村、忙令村、勐旺村、勐准村、后寨村、忙巩村等村寨。制作象脚鼓的历史约五百多年。擅长制作象脚鼓的民间艺人近20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忙畔街道办事处青华村的俸传诗等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体现了象脚鼓发明初期的图腾崇拜。白象是傣家的吉祥物,傣家人将传达吉祥声音的鼓制成白象腿一样形状的象脚鼓,是傣族追求真善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
查看更多
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凯里市 芦笙是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多簧气鸣
乐器
,它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芦笙的历史久远,《楚辞》、《新唐书》、《黔书》等典籍都有记载。 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居住着128户潘姓苗族居民,现今还有38户芦笙工匠。据新光现存的家谱记载,他们这一支人,到新光定居已经有十九代,应有五百多年了。工匠们祖祖辈辈制作芦...
查看更多
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上海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闵行区 上海的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20世纪初,城隍庙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六马路(现北海路)一带集聚了几十家
乐器
作坊。1956年,上海民族
乐器
业全行业实行合作化,其中86家民族
乐器
制作坊合并成为上海民族
乐器
合作社。1958年7月,合作社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上海民族
乐器
一厂。 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融入了历史、色彩、美学等元素,结合了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具有突...
查看更多
民族
乐器
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马头琴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象征。 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为蒙古族拉弦
乐器
中的一种,蒙古语也称“潮尔”。早期传统的马头琴,制作工艺简单,后经过马头琴大师色拉西的改造,制作与加工技艺不断完善发展。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郭尔罗斯的马头琴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和人文底蕴,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精品。马头琴的制作程序复杂,选...
查看更多
1
53
54
55
56
57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