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陕北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清涧县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陕北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 陕北道情在陕西省子长县、延川县、清涧县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义乌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
乐器
,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金华道情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 金华道情流行于浙江省金华市及周边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发源于义乌市,原为在道观内演唱的诗赞体“经韵”,后吸收其他词调和曲牌音乐,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开始在“新经韵”演唱时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
乐器
,这一形式明清以来得到广泛流传。民国时期,义乌道情已十分成熟,出现了骆樟林等名家。 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
乐器
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
乐器
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
乐器
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
乐器
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
乐器
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
乐器
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曲艺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
乐器
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
乐器
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恩施扬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恩施市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广泛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市城乡和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周边县市。它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恩施扬琴演出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演唱,表演内容达到高潮或进入尾声时以众和彩腔相伴。整个演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
乐器
,以碗琴为色彩
乐器
,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
乐器
环围四周。
乐器
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
查看更多
1
58
59
60
61
62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