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要闻
在2018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精神,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支持下,经过前期筹备,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于6月4日至6月9日,在恭王府推出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服饰秀非遗 别让手艺留在过去6月4日至6月9日,6晚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9期:2018年5月7日—5月20日 本期信息一览: ▲ 文化和旅游部公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
查看更多
要闻
为更好弘扬和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在第四十二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时,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开展。摄影展展出的300余幅优秀作品是从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2万多件摄影作品中精选出的,主要分节气与物候、节气农事活动、节气与习俗文化、节气养生四个部分。通过二十四节气各个节点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展示节气规律性变化的物候现象和自然美;通过各地在各个农事节气里的劳作场景,展示节气与农事的紧密联系和传统内...
查看更多
小满农俗
2018.05.21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生长皆有定时,农事习俗更是和节气息息相关,其中小满节气尤其如此,今年的小满时间是2018年5月21日(农历戊戌年四月初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含义包括:北方的夏熟作物还未成熟,但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也指南方的雨水丰盈。小满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繁茂,那些枝条细软的喜阴植物在强烈日照下枯萎,百谷进入成熟期...
查看更多
要闻
原标题: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5.18“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亮相农博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和知识体系。千百年来,不仅一直被用来指导安排农业生产实践,也衍生出很多节令习俗仪式和活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哲学精神、思维理念和人文关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5月18日至27日,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主办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展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1 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之立夏(作者:石昌鸿团队)   2018年5月5日(农历三月二十)是立夏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立夏,意味着季节转换。从立夏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会感觉乏力,食欲减退,吃不好也睡不好,一到暑天人就消瘦,所谓“疰夏”,有些地方...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萧烨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
查看更多
访谈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萧烨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要闻
    4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天时物道,与时间对话”央美专场暨 “首届非遗创新设计大赛”赛事评选启动仪式在该校举行。    “首届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由高校、企业合作开展,以文化传播为目的,围绕“天时物道”的主题,征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多元创新设计。比赛分为作品征集、线上初审和复赛3个阶段。经过为期3周、行程万余公里的入校宣讲,大赛团队向全国各地学子分享了非遗创新设计理念与大赛目标。目前,已有包含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30余...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