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专题报道
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暑节气知多少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00期:2022年8月1日—15日 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 2.  “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在温州举办 3.2022年度长江...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8月9日,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启动仪式在陕西省渭南市举行。陕西省副省长叶牛平出席并致辞。 本届国际非遗交流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渭南市人民政府承办,以“传承非遗 创享美好”为主题,旨在以非遗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中外文明互学互鉴桥梁。 叶牛平在致辞中表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
查看更多
节气资讯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第一个节气。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 一、立秋节气知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第一个节气。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 一、立秋节气知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④:每到立秋,随着果蔬成熟,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古村开始进入“晒秋”的季节。“晒秋”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六一直持续到九月初九,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图为篁岭古村的“晒秋”景象。(供图:婺源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照片) 图⑤:立秋时节,各类候鸟进入回迁季,越来越多的鸟群飞抵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成为海滨湿地一道美丽的风景。图为栖息在城阳区河套湿地的黑翅长脚鹬。(摄影:王海滨)(资料照片) 图⑥:初秋时节,天高云淡...
查看更多
地方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2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编办、外办、台港澳办、发改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 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体育局、轻工集体企业 联社、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央驻鲁有关单位,省直有关部门、 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 措施》印...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2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编办、外办、台港澳办、发改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 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体育局、轻工集体企业 联社、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央驻鲁有关单位,省直有关部门、 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 措施》印...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2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编办、外办、台港澳办、发改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 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体育局、轻工集体企业 联社、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央驻鲁有关单位,省直有关部门、 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 措施》印...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传统节俗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性防疫知识,但其代际传承却在传媒的“泛娱乐化”中被掩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网络的便捷以及知识体系的专业化,人们对疫病的理解也开始走进“反经验”的认知领域。相较于利用节俗以强化俗民防疫意识的传统社会,追求科学防疫的当代民众不仅弱化了曾经的自主防疫行为,也更依赖权威的“真知”传输。针对防疫普及相对匮乏的生活事实,建立合理的“防疫”科普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公共事业,而节俗的有序性和年度循环性则能为其提供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