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31 星期日 农历七月初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4)
机构
(0)
政策
(2)
资讯
(21)
清单
(7)
资源
(0)
学术
(14)
百科
(0)
其他
(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华服流行趋势研究暨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倡议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1.06.21
要闻
6月18日,华服流行趋势研究暨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倡议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轻工纺织产业处副处长肖莉红,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等嘉宾以及媒体共50余人出席活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度重视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自2016年以来,做出不少纺织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工作,通...
查看更多
高小康:社群、媒介与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三要素
2021.04.22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从寻求历史的客观“确凿”转向探寻文化意义的“真实”,即活的价值。价值活化的生态根据包括社群、媒介和场景三个要素的演变:与特定文化传承相关的社群从传统的社群扩展到网络社交群,文化传播的媒介从物质媒介转向智能化媒介,以及从历史记忆转向活的生态场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网络社交群;智媒;场景 一、确凿与真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态根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个独特的定语“非物...
查看更多
郑晓华丨书法艺术构成分析:墨韵论
2021.03.05
论坛
【摘要】书法的用色,似乎单一,只有简单的黑色。但在一定的水墨调和及运笔方法使用下,墨色的变化气象万千。而中国书法正是在焦、浓、黑、灰、淡五色交融中,展开了书法汉字对自然造化仪态万千的情态提摄与模拟抽象,实现了中华美学写意精神的至高担当。在审美感觉领域,筋、骨、血、肉、精、气、神诸多元素的综合,使汉字书法形象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鲜活独立的抽象“生命意象”,即“神采”。神采来源于书法家内在的生命结构,他对艺术和自然生命的理解,以及他长年修炼积累足够的技术...
查看更多
赵玉春: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文化形态
2020.12.04
论坛
【摘要】 北京四合院民居传自于明朝时期的山西四合院民居。因两地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性等完全不同,在形成北京四合院民居之际,其营造技艺中的规划布局、基本形制、建筑形象、建筑装饰和建筑功能等,与原山西四合院民居有了很多不同。北京四合院民居也严格遵守着中国传统建筑制度中的“等级制度”和“模数制度”,其规划布局形制也浓缩地反映了“堪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北京四合院民居;山西四合院民居;北京四合院...
查看更多
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日本七夕田野调研札记
2020.08.25
论坛
摘要:中国七夕及其传说早期伴随着纺织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七夕及其传说再次传播日本则与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搬运有关,后在宫廷内部形成以诗宴为中心的风雅仪礼。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并向农村扩散。本文是笔者近些年对日本各地七夕田野调查的观察思考,日本七夕宫廷之礼在冷泉家传续,各地都市七夕祭展示了兼容并蓄的城市风俗,机物神社织女祭则显示了神道祭礼与民俗的互动,体现了了七夕及其传说在...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
2020.03.26
——以杨家埠灶王年画为个案
论坛
摘要: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两者的互动同构,使原来依附于民俗传统的手工艺品从原生文化环境中被剥离出来,其仪式性、符号性、生产性、民俗性等事象被不同社会机制重新建构,人与“物”之间的多种价值勾连发生演变。以杨家埠灶王年画为例,可以从其创作依据与符号解读、民俗“遗产化”、民俗传统的“凭借”性质与本真性以及非遗话语与民俗传统的互惠等角度,运用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式,探寻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互动同构过程中灶王年画的文化裂变动因、社会功能分化以及艺术边界重建,进...
查看更多
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赣州举办
2019.12.02
要闻
11月26日至11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承办的中东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赣州市成功举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年初就将此次活动列入了2019 年江西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 交流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分为考察和经验交流两个阶段进行。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
查看更多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是赣南客家人以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为原料,通过擂钵和擂棍研磨成茶泥,再冲泡饮用的传统制茶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遍布江西省全南、赣县、兴国、
于都
等县,尤以全南县较具代表性。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特别,融合了研磨、冲泡等多道工序。其基本原料是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
查看更多
客家古文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古文是在以江西省
于都
县为中心的赣南客家居住区流传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得名,俗称“古文”。 客家古文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其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说唱叙述,又说又唱、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自拉自演的说书表演方便,帮腔伴奏机动灵活,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
查看更多
东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河戏,因发源于江西省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而得名,又称“东河大班”,现有多个民间业余东河戏剧团和东河戏传承基地参与传承,赣州市赣县区文化馆收藏有手抄本剧本等相关实物资料。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赣南中心,南来北往的商旅麕集。约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至清初产生了以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顺治十一年,由赣县商贾带回的苏州艺人组建了家族昆腔班凝秀班。此后,宜黄腔、秦腔、梆子乱弹腔、西皮调相...
查看更多
1
2
3
4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