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廿四   
搜索
专题报道
杨柳青年画――在濒危与繁盛间跋涉    邢宇皓“刻版”是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第二道工序,工艺十分考究。图为杨柳青年画的四位传承人之一王文达老人正在用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木版。“套印”位于“雕刻”之后,是杨柳青年画制作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是手工“彩绘”,它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       编者按    从辟邪、祈福脱胎而来的年画,已经伴随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随着现代化中国向农耕社会告别,年画传统也日渐式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女制陶男莫近”――访广西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右)选泥    编前语  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我省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羊拜亮 (女)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容亚美 (女)名列其中。她们的身上,传承着怎样古老的技艺?她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一个小时制成煮菜陶皿  昌江黎族原始手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智化寺京音乐,坚守传统五百六十年       揭开“智化寺京音乐”神秘的面纱    笙管悠扬、锣鼓清越……初为优雅的《清江引》、后为神圣的《三皈赞》,回荡在首都图书馆“乡土课堂”讲座现场,声声震动着听众的心扉。这是“智化寺京音乐”在申请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成功后,首次揭开神秘高贵的面纱,走到京城普通百姓的身边。   一位年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西藏藏剧团:农牧民群众是藏戏生命 是承继意义所在资料图片:8月1日,藏戏演员在清唱藏戏《朗萨雯波》选段。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资料图片:这是2008年8月21日拍摄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剧照。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摄    一阵钹鼓响过之后,堆龙德庆县乃琼镇村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觉果节藏戏表演,那是对辛勤劳作的慰劳,也是对丰收的企盼。     华彩的服饰、粗犷的动作、宏大的气势,还有演员那响遏行云的雄浑之音,把八大藏戏之一《朗萨》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眼神、一次埋...
查看更多
人物
 磁州窑烧制技艺大师刘立忠 宋 磁州窑花卉瓜楞捧盒宋 磁州窑白釉碗宋 磁州窑系褐彩绘莲花童子纹盘金代 磁州窑梅瓶金 磁州窑黑釉执壶金-元 磁州窑孔雀兰开光虎纹梅瓶元 磁州窑虎纹鸡腿罐元末明初 磁州窑褐彩玉壶春瓶明 嘉靖 青花松竹梅花鸟纹罐明 五彩鱼藻纹罐清代 磁州窑白地褐点彩猫形枕清乾隆 墨地粉彩开光双耳尊       刘立忠:守望民间窑火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的确,磁州窑是粗瓷,不像白瓷那样细白,也不像青瓷那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衡水内画 壶小乾坤大衡水内画四季山水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在创作中  在衡水,有一个特殊名词――“画小瓶”,这是多年前当地人对内画鼻烟壶艺术的一个形象比喻。  内画为何物?“螺蛳壳里做道场,小瓶子里大文章。”冀派内画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习三如是说。  内画生于鼻烟壶  提起内画,不得不说鼻烟。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解说员徐霞介绍,鼻烟具有明目提神活血的作用。吸鼻烟的习惯最先起源于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人利玛...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江苏无锡精微绣传承人将在德国献艺并将现场演示     新华网南京10月10日专电(记者 张展鹏)无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红育将应邀出席10月12日至20日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将现场演示无锡精微绣。     无锡刺绣艺术称为“精微绣”,根据汉代刘向《说苑》记载,无锡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刺绣服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红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首创“双面精微绣”,与一般双面绣相比,技术要求更高,在针、线、色、料上更严谨讲究,尤其在绣刺细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走在世界“非遗”保护的前列    北京时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了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申报的22个项目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献给正在欢庆共和国六十华诞的中国人民一份大礼。  当天通过的76项“代表作名录”中,我国申报的包括中国书法、格萨尔、妈祖信俗等22项全部入围。一夜之间,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22项列入“代表作名录” 3项列入“急需保护的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   包括阿根廷的探戈舞、日本的雅乐、越南的北宁官贺民歌、中国的桑蚕丝织技艺等在内76个项目日前被宣布为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9月28日至10月2日于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新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申报的包括桑蚕丝织技艺、格萨尔、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史诗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的典范     一直以来,国际乐坛上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在中国偏僻的山区,发现了居然有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音乐”,它便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为何能荣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