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初五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249)
机构
(1)
政策
(215)
资讯
(6342)
清单
(3477)
资源
(744)
学术
(1082)
百科
(4)
其他
(38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专家学者赴灾区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灾状况
2008.07.07
其他新闻
专家学者赴灾区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灾状况 2008年6月24日至26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地震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全国地震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论证会” 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对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灾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考察年画制作...
查看更多
细说羌语,解读释比
2008.07.07
专题报道
细说羌语,解读释比 羌族葬礼上老人们在跳祭奠舞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祭祀活动中的释比(本网资料) 每去调查一次,心就沉一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曾因工作关系4次深入羌族地区,对羌族的语言、文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这次在“5.12”地震中备受关注的桃坪羌寨就曾多次留下他田野调查的足迹,记者的采访也从这4次田野调查开始。 孙宏开虽已74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记忆力相当好,他告诉记者:这4次调查的时间分别是1956年(两个多月)、1958年...
查看更多
学者眼中的羌族多声部民歌
2008.07.07
专题报道
学者眼中的羌族多声部民歌 2006年6月“文化遗产日”演出:羌族多声部民歌 酒歌 (本网资料) “据我的调查,中国有多声部民歌的民族应该有30多个。北方民族少一些,南方民族多一些。”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介绍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中调查,首次发现了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存在。而在当时有关中国音乐为什么落后的大讨论中,没有复音音乐是主要理由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文艺工作者首次在贵州黎平、从江发现了多声部侗族...
查看更多
“复音孤岛”的千年羌歌
2008.07.07
专题报道
“复音孤岛”的千年羌歌 羌族老人在唱多声部民歌 (资料图片) 仁青的家在四川省松潘县热雾区的小姓乡,这里是黑水、松潘和茂县交界的三角地区,几千年来,岷江、黑水河、热雾河把这里包围,宛如孤岛。但他们却拥有一笔其他羌族人少有的财富――多声部音乐。 仁青的父亲郎加木是当地有名的羌族歌王,六七岁开始,仁青就跟着爸爸到处去唱歌了。“羌族的民歌大多是多声部,要两个人或者两人以上才能唱。”仁青的搭档是从小的玩伴格洛,后来成了他的妹夫,他俩一起组成了“毕曼”组合...
查看更多
生民之殇 文化之役
2008.07.07
论坛
生民之殇 文化之役 刘大先 汶川萝卜寨――绣花的羌族妇女杨源/摄 5月12日距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轰轰烈烈与凄凄惨惨,温情的瞬间,壮怀的一刻,无数的伤心欲绝,无数的惊心动魄,无数的感恩与警醒,关于地震,关于民心,关于慈善,关于复兴,千言万语、兜转离合,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那个哀伤的5月,那些在地狱的关口挣扎拼斗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与悲欢,无端让人想起70年前的一首歌曲:“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
查看更多
羌族文化保护:从浩大声势到切实行动
2008.07.07
论坛
羌族文化保护:从浩大声势到切实行动 徐 平 “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聚居的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造成巨大的创伤,羌族同胞的损失尤其严重。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人口只有30多万的少数民族,羌族文化的命运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连日来,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界,都在为保护羌族的古老文化积极行动。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渠道,也表达着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和灾区重建的支持。从互联网上的相关消息,让人深切感觉到大家对羌族...
查看更多
川紧急申报羌笛羌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2008.07.07
其他新闻
川紧急申报羌笛羌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四川省目前正在开展对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
的推荐、申报工作。 据省文化厅教科处处长郭桂玲介绍,省文化厅日前已组织专家开展了对绵竹年画、羌年、羌族多声部、羌绣、羌笛、羌族羊皮鼓舞、川北薅草锣鼓、青城洞经音乐、青林口高抬戏、桂花土陶等多项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国家级非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
的推荐工作,并上报文化部审批。 “根据国家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如何保护灾区“非遗”
2008.07.04
其他新闻
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如何保护灾区“非遗”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区,不仅造成三省和重庆市等文化系统生命财产遭受重大灾难,也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震后,文化部紧急调拨款项,先后派出抗震救灾工作组和灾后文化设施重建规划组,对灾区安置过渡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特别是羌族、藏族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考察、指导和规划。就此,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汶川地震对我国非...
查看更多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2008.07.04
其他新闻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本网讯 2008年7月3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创建制作的《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发布。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曲。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口传心授
2008.07.02
其他新闻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口传心授 中国文化报(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上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种作坊式的传承受到了强烈冲击。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儿童生活在工业文明缔造的“钢筋混凝土”空间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较为严重,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为匮乏。农村学龄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中度过,也决定了其必然以学校课程来完成其教育。也就是说...
查看更多
1
1199
1200
1201
1202
1203
122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