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249)
机构
(1)
政策
(215)
资讯
(6342)
清单
(3477)
资源
(744)
学术
(1082)
百科
(4)
其他
(38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草原上的琴声多寂寞
2008.07.02
专题报道
草原上的琴声多寂寞 切吾克老人正在表演托布秀尔伴霍克曼 最后的传人 六月的一天,记者来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汗德尕特村,这里居住的是蒙古族乌梁海部落。据说,乌梁海部落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精通音律,楚吾尔、喉麦、托布秀尔、天鹅舞、滑雪长调等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在这里口头相传。 在77岁的老艺人切吾克家中,记者聆听了蒙古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托布秀尔伴霍克曼”,切吾克老人是精通此艺的最后一位艺人。老人每天都会仔细地将托布秀尔琴身与霍克曼擦拭...
查看更多
山西: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后继乏人
2008.07.01
专题报道
山西: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后继乏人 明代,有一名拳师去世后,为应对仇家,其妻将拳法精华传给了独生儿子。而该拳法因有“母生子,子约母”的招式特点,后被称作了“子母绵掌”。 清朝末期,灵丘县拳师的进一步发扬、创新,使“子母绵掌”更具有技击实用性。 尽管作为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在我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却仍难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子母绵拳”的继承人,山西省灵丘县郭富强开办了武术培训中心,希望这仪拳术得以传承,但习练者也不过寥寥数十人,而说得上...
查看更多
永春纸织画:康熙乾隆心爱之物
2008.07.01
专题报道
永春纸织画:康熙乾隆心爱之物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名侨乡,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传奇经久不息,多少尘封往事日久天长愈加神秘撩人。早报“泉州发现”专栏,与您一起发掘泉州的神奇与荣耀。 近日泉州一批全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
确认公布,他们的背后,都是一段韵味悠长的历史,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我们的讲述,就从这里开始。 昔日帝王情有独钟的纸织画,出自永春百姓家。其画宛如“隔帘观月...
查看更多
民族精神DNA图谱如何重绘?
2008.06.30
专题报道
民族精神DNA图谱如何重绘? 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木活字印刷技术、武术、象棋、蚕丝织造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珠算、藏族服饰等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专家称为“民族精神的DNA”。那一首首来自乡土民间的民歌、一件件古朴粗犷的工艺品,其中都暗藏着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不息的精神密码。让行将消失的民间艺术重获新生,就是要重绘我们的“精神DNA图谱”。 皮影老艺人张进绪在展示他爷爷制作的皮影道具(2...
查看更多
绵竹年画基地震成废墟 所幸南北派传人犹在
2008.06.30
其他新闻
绵竹年画基地震成废墟所幸南北派传人犹在 人民网四川视窗6月27日讯 “这次大地震,尽管使年画博物馆变成危房,最大的年画基地之一的遵道镇被完全夷为平地,但是我们的100多个年画艺人没有一个伤亡。绵竹年画南北两派的
传承人
依然健在。”绵竹年画博物馆的馆长胡光葵说,“人在阵地在,只要大家努力,在3―5年内,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竹年画,一定会达到震前水平。” 年画基地成废墟 帐篷里继续画 25日早上6:20,我们来到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镶嵌在梨园...
查看更多
方言是特色,也是障碍
2008.06.30
专题报道
方言是特色,也是障碍 ――访二人台
传承人
冯来锁《拉毛驴》中冯来锁(左)饰丁老东 卢旭 摄 说到“二人台”,不了解的人常常会这样反问一句:“你说的是二人转吧?”的确,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二人台”和“二人转”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产生年代大致相同,起初都叫“蹦蹦戏”;都产生、发展、继承于民间;台上表演都以两个人说唱为主,道具都有长绸、扇子等;两者均为喜剧形式,语言都是当地方言等。然而,近年来,仅一字之差的“二人台”与“二人转”却有着十...
查看更多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2008.06.30
其他新闻
大批实物和资料被埋 羌族文化生态遭遇重大破坏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文化系统遭受了重大损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受到重大破坏,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损毁。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已经展开。 抢救“非遗”实物和资料刻不容缓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是羌族人,他父母家在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山间,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被淹没了。侯斌不仅失去了家,还面临失去...
查看更多
周和平:中国拟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08.06.29
其他新闻
周和平:中国拟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新华网成都6月26日电(记者海明威)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26日说,文化部即将正式启动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工作,目前正在组织专家研讨论证四川省文化部门编制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 周和平同时表示,文化部已让地震灾区紧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
。据悉,地震已造成12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人
遇难,105人受伤。 记者从四川省文化...
查看更多
文化部明确全国文化系统对口支援灾区内容
2008.06.29
其他新闻
文化部明确全国文化系统对口支援灾区内容 新华网成都6月26日电(记者海明威)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26日在成都向记者介绍说,文化部已经明确全国文化系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其中既包括积极保护灾区传统、民族文化,也包括引入市场化机制、投资灾区文化市场等内容。 周和平介绍说,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要求,结合灾区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全国文化系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内容和方式包括:第一,建设和修复公共文化...
查看更多
新华调查:各方援手令3000年羌族文化绝地重生
2008.06.29
其他新闻
新华调查:各方援手令3000年羌族文化绝地重生 新华网成都6月27日电(记者周正平、熊争艳、海明威)近20名国内知名民族、民间文化专家25日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商讨制订羌族文化的抢救方案。 这是温家宝总理震后提出保护古老羌文化遗产这一课题后,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采取的抢救羌族文化的行动之一。 云朵中的民族遭受浩劫 羌族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民族之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写到了羌族,是甲骨文中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一个民族...
查看更多
1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2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