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1   星期一   农历六月廿七   
搜索
人物
  人物名片   华美霞,1947年出生,1962年学艺,一级演员,扬州杖头木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曾成功地塑造了“嫦娥”“白骨精”“铁扇公主”“小青”“阿庆嫂”“常宝”等众多的木偶艺术形象,创造出“兰花指”“反掌”“揉手绢”以及20余种“水袖”动作,丰富和发展了扬州木偶的表演技巧,是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代表。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是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春日暖阳,投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泥胎碗列于木架上,享受着“日光浴”。木架之侧,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手按木棒,飞快地转动面前辘轳车上的砂轮盘,再将盘上的制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状。     这里是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景德镇千年制瓷工艺在这个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现。白发老者名为王炎生,现年81岁,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十岁开始学艺,至今有71年“工龄”了。     王炎生十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就跟着父亲在景德镇薛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罗细堂在传统手工制瓷作坊的“粉彩扒花”工作台前忙碌。 王昊阳 摄 罗细堂正在凝神扒花。 王昊阳 摄 罗细堂制作的“粉彩瓷”成品。 王昊阳 摄   细如发丝的针尖在瓷胎上缓慢游走,须臾间,粉黄的釉料上被勾勒出一片秀雅的凤尾纹章。现年71岁的罗细堂端坐在木凳上,凝神创作一件仿乾隆款的粉彩瓷瓶。   罗细堂工作的地方是景德镇古窑景区内传统手工制瓷作坊,这座作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她的丈夫张文月是“粉彩扒花”工艺的代表性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正月初十,中国北方冬寒未尽。山西省吕梁汾阳市申家堡村东的一家平房里,小音箱传出的广场舞正浓,67岁的张春娥随节奏伸着胳膊踢着腿;老伴儿王廷芳因感冒久未愈,窝在里屋炕上眯着眼。这样悠闲慵懒的正月,两位老人已许久未有过。   “二三十年前,正月里最忙,一天要赶好几场,一直忙到过了元宵节。”上世纪80年代,张春娥、王廷芳、王廷芳的弟弟王廷贵以及同村几个喜欢皮影的人自发组成了申家堡皮影剧团,种地之余,每到过年,便被附近村里请去演出。   在山西民间...
查看更多
人物
  在很久很久以前,土族人的故乡山川翠绿、牛羊遍野,但人们无论男女,穿的都是褐衣。牧羊女斯尔金索看到雨后美丽的彩虹,非常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有一身彩虹似的鲜艳服装。她每天用动听的歌声向上苍表达这个美丽的心愿,优美的歌声终于感动了神人卓勒丹迭,卓勒丹迭托梦于斯尔金索,教她学会了缝制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木、黑色代表土地、黄色代表五谷、白色代表乳汁的五色花袖衫。   恰似彩虹下凡间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互助县也因此赢得了“彩虹之乡...
查看更多
人物
滇式风筝传承人朱家祥。     在“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南派滇式风筝”非遗传承人朱家祥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滇式风筝:相比常见的潍坊风筝,滇式风筝有一副三角形的身段,最特别的是多了一对“元宝型”翅翼。   这些外形特别的滇式风筝也引来不少市民、游客,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风筝能不能飞呀?”朱家祥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不能飞,怎么能叫风筝呢?这个风筝不仅能飞,而且飞得特别稳。”   带着自己制作的“南派滇式风筝”参加各...
查看更多
人物
  格桑旦增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选举的优秀村(居)干部,现任勒门巴族乡党总支委员、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但还有一项令他更为骄傲与自豪的头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戏——“阿吉拉姆”的传承人。   “阿吉拉姆”门巴戏讲述的是门巴历史名人——洛桑王子的故事,传统“阿吉拉姆”整场演出时间长达7天,一般只在藏历新年期间演出,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群众文艺节庆的“拳头”项目。   格桑旦增回忆,打小他就最爱看“阿吉拉姆”表演,但由于这戏演出过程非常辛苦,演出技法非常复杂,村...
查看更多
论坛
  缘 起   自从2004年中国政府签署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已十年有余。十年的时间,不论是学术界对非遗概念的阐释和对非遗的调研,还是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我们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国际化到中国化的调适和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均取得了颇丰的成果,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宗旨。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论坛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
查看更多
论坛
  从13岁那年到画店当学徒开始,河南开封朱仙镇的郭太运与开封木版年画的缘分,持续了7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木版年画最鼎盛时,仅开封市就有一二十家卖画的大店铺,更别提年关时扎堆儿的小摊点了。“每年春节都要加班加点,赶制年画。”郭太运说。   现在,年过九旬的郭太运已是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再也不用为了制作年画熬夜了,因为知道木版年画的人越来越少了。   “非遗的生存状态分三类”,2013年至今,鼎坤文化传媒创始人邓佳雯走访了国内木雕、印染、苗族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