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1 星期一 农历六月廿七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245)
机构
(1)
政策
(215)
资讯
(6337)
清单
(3477)
资源
(744)
学术
(1083)
百科
(4)
其他
(38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花箱就是八斗丘 鼓儿就是耕田牛——记湖北鄂州雕花剪纸
传承人
胡小平
2016.02.17
人物
胡小平在做花样 红彤彤的剪纸,红火火的年。身为湖北省鄂州雕花剪纸的省级代表性
传承人
,胡小平早在除夕前几天就开始设计图案、剪纸雕花,用金猴蟠桃、迎新春、招财进宝等主题的剪纸图案为亲朋好友添上一份喜气、送上一份祝福。 都是一身历史的沧桑 与胡小平相见,是2015年秋在湖北省仙桃市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展示活动上。在来自全国27个剪纸之乡的代表中,胡小平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因为他带了两样宝贝——花样“栊子”(背箱)和花样儿鼓。这两...
查看更多
“桃花坞模式”的借鉴意义
2016.02.19
专题报道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在国际上也被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成为桃花坞木版年画在21世纪复兴发展、创新传承的关键节点。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史,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和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阶段,甚至曾一度濒临灭绝;最近一次复兴,发生于近十多年间,得益于政府对木版年画的重视...
查看更多
石阡杖头木偶戏的传承危机
2016.02.19
专题报道
付正华是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75年,能演唱的剧目有一百多个。他很担心木偶戏在他这代失传。 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阡县能表演木偶戏的只有三位古稀老人,85岁老人付正华是其中一位。付正华是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也是杖头木偶戏国家级非遗
传承人
。他10岁起开始学习木偶戏,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了75年。付正华老人说,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石阡杖头木偶戏在上世纪四五...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记者体验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2016.02.22
节气资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2月22日才应该是冬至,但是今年的冬至是21日。当天凌晨4时,礼炮响,锣鼓起,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祭冬仪式在几声“祭天咯”的起势声中拉开序幕。 今年的冬至日是在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庆祝节气,“三门祭冬”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实践之一,以庄重的姿态亮相。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规模最...
查看更多
文化部:非遗研培计划不是对非遗项目的大规模改造
2016.02.23
相关资讯
“中国非遗
传承人
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不是对非遗项目的大规模改造。”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19日表示,这项工作是在“谨慎论证、充分准备、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原则指导下,遵循“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本要求,逐步开展的。 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自发性传承面临困难增多,传承断层现象愈发严重,单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年轻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马盛德说,为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措...
查看更多
文化部非遗司负责人就非遗
传承人
群研培计划答记者问
2016.02.26
论坛
编者按: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1月13日,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详见本报1月15日9版)。此事受到广泛关注,赞成者、担忧者均有。为此,本报特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答: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文化部非遗司负责人就非遗
传承人
群研培计划答记者问
2016.02.26
相关资讯
编者按: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1月13日,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此事受到广泛关注,赞成者、担忧者均有。为此,光明日报特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员在一针一线创作绣品 浙江瓷器班学员拉坯练习 原福州脱胎漆器厂技师为 学员相互切磋 ...
查看更多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2016.02.29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
查看更多
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
2016.02.29
专题报道
记者采访陈家珍。谈到兴山民歌,陈家珍老人有说不完的话,满满的兴奋 兴山民歌的
传承人
们在高岚小学教学生们唱兴山民歌的代表作——五句子歌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声音,川流不息,记录着生活,承载着文明,反映着时代变迁。我们身边,有多少声音正在成为回忆?有哪些声音已是历史的回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一季聚焦声音--为您打开我们的声音档案,一起去聆听穿越千年的荆楚古韵、吴越山歌,去感受震撼心灵的草原天籁...
查看更多
杨枝光:侗族芦笙守望者
2016.02.29
人物
杨枝光在制作芦笙 杨枝光,1954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制作侗族芦笙,因手艺出众,在湘黔桂三省的侗族村寨颇有名气。如今,杨枝光不仅在湘黔桂侗族地区比赛中屡屡获奖,而且每年要为广西、贵州及怀化市邻近的侗族群众制作芦笙200多个。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枝光荣幸地成为侗族芦笙制作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
传承人
。 杨枝光小时就对芦笙非常感兴趣,7岁就会吹奏芦笙了...
查看更多
1
168
169
170
171
172
122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