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150)
机构
(1)
政策
(216)
资讯
(6253)
清单
(3477)
资源
(740)
学术
(1076)
百科
(4)
其他
(38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徐聪亮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0年生,福建漳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偶头雕刻技艺代表性
传承人
。徐聪亮出身于木偶雕刻世家,1970年进入漳州市木偶剧团,专门从事木偶雕刻工作;1979年调到省艺术学校漳州木偶班从事木偶头艺术雕刻教学工作;1989年回到漳州市木偶剧团从事木偶造型设计工作。徐聪亮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美术的技法进行创作,强调造型的性格化,富有创造性。他担任过四十多部(集)木偶艺术片的几百种木偶人物的造型设计,很多剧目的造型都获得国家级...
查看更多
曾剑潭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生,2012年去世,湖南邵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刻(宝庆竹刻)代表性
传承人
。曾剑潭自幼喜爱竹刻艺术,12岁跟随宝庆著名的竹刻大师王民生学艺,深得王民生祖传竹刻技艺的精髓。曾剑潭擅长竹青雕刻、翻簧竹刻,精通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阳刻、阴刻。他以刀代笔,雕工老到,运刀流利奔放,技艺非凡。其作品构图严谨缜密,注重虚实表达。人物、山水、花鸟皆擅长,在表现方法上追求古代工笔画细致准确、生动传神的古典韵味。曾剑潭不仅技艺精湛...
查看更多
喻湘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0年生,江苏无锡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
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喻湘涟是蒋万顺泥人耍货店第四代传人,曾先后跟随蒋子贤、张阿仁、章根宝学艺。她8岁开始学做泥人,15岁接触惠山泥人中的细活手捏戏文的技法传承至今。她学艺辛苦、严格,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便基本掌握了手捏戏文的全部技法。1956年考入江苏省泥塑彩绘训练班,系统学习了素描、雕塑、色彩、写生、文艺理论和戏曲基础知识。喻湘涟全...
查看更多
王南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
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南仙祖辈以做泥人为生,她是家传第四代传人。1956年,王南仙考入江苏省泥塑彩绘训练班,系统学习了素描、雕塑、色彩、写生、文艺理论和戏曲基础知识,启蒙老师是虞仁金。后又在惠山泥人厂跟随彩绘大师陈毓秀专攻彩绘技法。20世纪80年代,先后三次前往南京博物院临摹清代作品,并且得到戏曲名家的指导。王南仙全面继承了惠山手捏戏文彩绘、装銮技法,做到“新、清...
查看更多
胡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生,陕西凤翔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凤翔泥塑)代表性
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胡深自幼随父亲胡克勤学艺,至今从事彩绘泥塑六十余年。胡深的泥塑作品造型古朴,形象夸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流畅,美观大方。20世纪80年代他多次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代表作品有:《泥塑马》《泥塑大座虎》等。他的几个子女都积极跟随胡深学艺,现在均已能独立制作泥塑作品。
查看更多
王学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4年生,河南鹤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浚县泥咕咕)代表性
传承人
。王学锋是著名民间泥玩艺术家王蓝田之子,浚县泥玩第九代传人。王学锋8岁随父学艺,深得其父真传,至今从艺已达四十余年。浚县泥咕咕依形态可分为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类,有数百个品种。王学锋的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细腻、色彩艳丽、形神并茂,与其父作品一脉相承,保留了浚县泥玩的独特韵味。其作品小巧别致,坚固便携。代表作品有:《独角兽》《狮子滚绣球》《大阿福》等。
查看更多
更登达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64年生,青海同仁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
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70年,更登达吉随父亲夏吾榔学习唐卡绘画技艺;1992年师从桑吉学习泥塑艺术;1981年出家在同仁县吾屯上寺专门从事唐卡绘画。三十多年来,更登达吉绘制了四百余幅唐卡,颜色丰富和谐,他还吸收雕塑的优点运用于唐卡绘制上,使人物更真实,更有感染力。其作品广布于众多寺院以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作品有《四大天王》《护法女神》《四臂观音》等。
查看更多
启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40年生,2007年去世,青海同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
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启加8岁出家,自幼跟随舅爷学习绘画,并熟读佛教经典。12岁开始到拉卜楞寺、塔尔寺等著名佛教寺院作画,长期耳濡目染,深受藏传佛教艺术的熏陶,已将佛教艺术扎根于心。启加的绘画主要以藏传佛教内容为主,以工笔技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构图、线条、色彩等形式方面不但服从于宗教的需要,而且表现出独有的境界和审美趣味。同时,他还能突破传统构图的按部就班...
查看更多
李湘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浙江仙居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仙居花灯)代表性
传承人
。李湘满于1983年从一位八十多岁老人那里得知皤滩古镇过去有一种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且没有骨架的花灯,当地人称它为“唐灯”,源于唐朝。1984年,李湘满开始对唐灯进行抢救、挖掘,并学习了制作唐灯的技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失传了五十多年的唐灯重放异彩。唐灯的工艺独特,完成一盏“针刺无骨灯”的制作需要经过13道程序,整盏灯没有一根架,全部由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
查看更多
陈伟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2年生,2010年去世,浙江海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硖石灯彩)代表性
传承人
。1940年,陈伟炎开始接触灯彩艺术,并得孙惟君指点,现已成为现当代硖石灯彩的主要代表人之一。陈伟炎博采众长,他时常与同时代的灯彩艺人探讨、切磋技艺,经过数十年的锤炼,深刻领会了硖石灯彩“画、拗、扎、结、刻、裱、针、糊”八大传统技法。1997年,陈伟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茶壶和灯彩结合,创作出硖石灯彩的一个新品种—茶壶灯,创造性地把灯...
查看更多
1
413
414
415
416
417
12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