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17   星期三   农历七月廿六   白露 白露
搜索
专题报道
近年来,一批非遗好物悄然出现在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非遗好物的出现,丰富了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了多元消费场景,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非遗好物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更贴近生活?对此,本报记者展开深入探访。 织锦手链的材料包热卖,非遗传承人的手作陶瓷杯成“爆款”,年轻人热衷于精心挑选香包来疗愈身心……今年以来,非遗好物的实用性与文化属性被更多人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非遗好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年来,一批非遗好物悄然出现在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非遗好物的出现,丰富了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了多元消费场景,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非遗好物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更贴近生活?对此,本报记者展开深入探访。 近年来,非遗产品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与切实可感的实用价值,悄然融入大众生活,摇身一变成为消费市场的新晋宠儿。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聆听他们分享使用非遗好物的真切体验,同时收集了相关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火把节作为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至今已沿袭逾千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多地开展火把节活动,以活态民俗延续民族文脉,用创新巧思丰盈节庆内容,在展现彝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纽带。 7月16日夜,位于昆明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村景区里,伴随着震撼的火阵巡游、靓丽的盛装快闪、近距离的魔术互动,白族长者诵念的《火把节祝福词》回荡在夜空,云南各地2025年火把节就此拉开帷幕。作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侗族大歌等5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5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使黔东南成为2025年“艺海流金·多彩贵州”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界交流活动的第三站。从贵阳、安顺到黔东南,来自黔港澳三方的业界代表,通过实地考察与互动交流,碰撞出合作新火花。 活动现场,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杨国祥身着融合了苗族面料与侗族工艺的创新服饰,向港澳嘉宾展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可能...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7月30日至8月3日,2025辽宁省非遗夏季博览会将在辽宁省博物馆启幕。本次博览会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创新打造“文博+非遗+旅游”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活动不仅汇聚了岫岩满族剪纸、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等40余项非遗技艺,更通过动态展演、互动工坊、文旅打卡点等多元形式,让游客在暑期出行中深度感受“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此次博览会以文化赋能旅游,以旅游激活非遗,为公众开启一场“可玩、可品、可带回家”的文化盛宴,助力辽宁暑期...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7月21日,以“寻遍地域非遗,畅游康养平凉”为主题的2025年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类展示大会在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古镇开幕。来自省内13个市(州)及兰州新区的30余支代表队,携33项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登台亮相。 活动现场,随着甘肃省体育类非遗纪录片的展播,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大型文体展演精彩上演。刚劲威猛的崆峒武术与飘逸灵动的鼓舞同台生辉,气势磅礴的太平鼓与节奏明快的健身操交织共鸣,生动诠释了陇原体育类非遗的活力传承与...
查看更多
要闻
日前,国家图书馆讲坛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五讲——“齐鲁青未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山东专场”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活动展示了山东非遗的总体面貌,重点介绍了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和面人(曹县江米人)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带领读者感受山东非遗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吕凤琴、孟凡令表演五音戏传统剧目《拐磨子》选段 李东风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选段...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手法,凝结着数代人穷尽毕生的琢磨。那些热闹的喝彩里正托举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脉搏。 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展演现场(武汉市江夏区文化馆供图) 长江之畔,一场跨越千年的古彩戏法盛宴余韵未消。日前,由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指导,湖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五省市联办的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举办,4场展演共吸引6万余名观众欣赏,人们在惊叹声中共享古彩戏法的魅力。 戏法,被誉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永德实践”以自己的探索定义了残疾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受助者,而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创新者。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金小页为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做演示(永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日前,在2025年永德芒果之乡文化旅游节上,云南省永德县永康镇“凤凰花开美丽工坊”展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 云南省永德县地处滇西南边陲,聚居着汉、彝、佤、傣、布朗等22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传统医药类项目23项,包括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苗医药、蒙医药等,“中医针灸”等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年轻人爱上喝中式养生茶,热衷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钟情中医养生潮品……传统医药类非遗正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近大众、融入生活,续写活力满满的时代篇章。 “泡瑶族药浴,感觉好极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