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甘文旅厅办字〔2021〕24号)
地方新闻
各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省直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我省非遗代表性传承工作力量,把非遗活态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把传承人保护工作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工作抓好抓细抓到位,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开展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和条件 (一)申报范围及推荐重点 以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推荐申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办非遗发〔202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2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作品:《我的长征我的梦》 作者: 李赛 材质: 牛皮 摄影: 李赛 原标题:“百工献艺庆百年——河南非遗讲述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线上展之十一 党史小课堂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次充满了雄心和决心的壮举,这一征途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从织锦刺绣到竹编工艺,从唱响三声部民歌到传统民族乐器制作传承,近两年,广西注重挖掘非遗资源,强化传承利用,使非遗项目不仅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更成为群众增收创富的利器,“非遗经济”发展愈发红火。 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是有名的绣球村。该村2300多村民,有半数从事绣球制作。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旧州的绣球风情街和壮族生态博物馆、靖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非遗保护基地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是绣球文化扶...
查看更多
要闻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1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通知》明确,今年活动主题为“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重点在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和《中华人民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当非遗“牵手”旅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春暖花开,全省各大景区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其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不少旅游景点走起了“国风”路线,推出了一场场“国风秀”。在这其中,非遗文化也跟着“潮”起来,跨界“圈粉”无数。 随着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入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全省各大景区在引进非遗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收获颇多。滕王阁下彩龙腾舞、婺源傩舞花间起舞、采茶戏唱响茶海……如今,非遗进景区渐成常...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潮剧作为我国古老剧种仍活跃于舞台的生动例证,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东潮剧界认真履约,以弘扬潮剧艺术为己任,扎实开展潮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潮剧的传播与发展,成效明显,潮剧的保护实践案例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2021年2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获选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为该奖项自2017年连续举办四年来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本版以今年申遗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及去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民俗活动“送王船”为切入点,一窥文化遗产旅游如何创新发展。 去年,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民俗活动“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 在七绣坊的产品制作间,绣娘们娴熟地穿针、挑线、绣花,一件件精美的苗绣便略见雏形。 位于湖南湘西花垣县石栏镇的七绣坊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门从事苗绣培训、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公司,也是“让妈妈回家”项目的示范基地,现已培训逾千人次的苗族女性学习苗绣,有签约绣娘400余人。 年近四十的向隆妍便是其中一员。为照顾年幼的孩子,她3年前放弃在外的打工生活回乡,来到“让妈妈回家”苗绣...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中国社会百年以来面临巨大变革,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之间出现了疏离乃至断裂。随着21世纪以来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展,部分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下得以保护振兴。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民众个体和公共生活两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从民众个体来说,从教育、审美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与激活民众对生活文化传统的认知;从公共生活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会社区文化生态,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