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地方新闻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是文化和旅游部自2015年起正式启动的专项工作,旨在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截至2019年度,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已组织开展了54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在已完成的2015、2016、2017年度工作中,有6项记录成果获全国优秀建设项目奖,优秀数量居全国前列。 按照国家规定的报送验收程序,为...
查看更多
要闻
会场外景 12月16日,“中国年画·美好生活”——2021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来自全国18个年画项目保护单位代表、专家学者、年画传承人、设计师、相关院校及企业等领导与嘉宾共100余人参加大会,共同为2021年画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大会现场 “中国年画·美好生活”——2021年画系列活动是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围屋庭院深几许,三堂两横最玄机。坐落于荃湾的三栋屋博物馆,是香港一座法定古迹,除了能反映客家堂横屋的建筑特色,还记载着陈氏族群在此生活的点滴。“我们选择三栋屋作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是因为这里汇聚了香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精髓,是一个理想的非遗教育推广基地。”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馆长伍志和说。 “三栋屋作为一个非遗项目,保留着客家的传统文化。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举行春秋二祭,正月十五点灯,结婚仪式的情景。”伍志和指出“非遗...
查看更多
要闻
12月14日至1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交流活动。活动采用交流研讨和调研考察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交流研讨现场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主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褚晓波、奉贤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园分别汇报了“非遗在社区”上海市试点工作情况;有关省市及相关试点城市代表和专家进行了交流发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作线上视频总结讲话。文化和旅...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58期:2020年11月30日—12月13日 ▲“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 ▲《智化寺京音乐》(复合出版物)首发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东德州推动非遗进校园 德州市文化供图 近年来山东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已从单纯的项目记录向全方位记录传承2.0时代迈进。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完成非遗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进一步厘清相关实物、资料。率先开展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立省内专家库、建立“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省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等,保证国家...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尽管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早已在山东济南闭幕,但展会期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依然令人振奋:济南市定向投入300万文旅惠民消费券,激发群众消费热情。徐州香包针棒产品每天销售破万元,鲁渝扶贫工坊所有货款全部投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再生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非遗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在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上。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在做好...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0年12月9日,2020-2021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拍摄方案论证会在福建省艺术馆三楼会议室召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苏忠明,福建省艺术馆馆长、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秀梅,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谢忠军及论证会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苏忠明处长强调,要做好传承人记录工作,一是要以传承人为出发点,纵向广义考量传承人身边的人和事,要注重挖掘传承人本身的特质,让项目更加立体丰富;二是要提升学术专家的重要性,对存在的问...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全面推进广西非遗精准扶贫和促进就业增收,助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相关企业拓展市场,2020年12月12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联合主办的“壮美广西·多彩非遗”2020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北京)展示展销活动在北京广西大厦举办。 图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彬宣布活动开幕 图2 开幕式现场合影 自治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2004年中国剪纸申遗时,推出了22位来自民间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与剪纸社团共同活动的成果,也是高校非遗新学科社会参与的结果。民间社区文化自发传承的惯性,与社会化的文化变迁发展,构成了世纪交替之际的文化张力。乡村社会生态的变化削弱了文化自发传承方式的延续,我国非遗四级管理机制与传承人管理条例,为文化带来新的张力控制。代表性传承人关联着社区文化的传递,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非遗面向未来的一个预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