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9   星期五   农历七月初七   
搜索
莺歌柳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系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在他以后相继出现了曹县的张保亮、何立稳、郑玉昆、郑海泉和定陶的曹志田等一批莺歌柳书艺人。郑...
查看更多
武当神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丹江口市      武当神戏是目前较完整地保存于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的民间戏剧剧种,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在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独特剧种,属于家族传承戏。据第20代传承人之一王德荣所述,武当神戏由王氏老祖宗从明代末年口传至今。武当神戏的特点是其与武当山道教祭神仪式的密切结合。道教仪式之前要先唱敬神戏,以示虔诚,渐渐发展为香客集会、许愿甚至帮会活动,都要演唱“祭神戏...
查看更多
合阳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合阳县      合阳跳戏又名“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沿黄河一带流传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它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也不用弦乐,只有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从旁伴奏,演出者借助“说”、“吟”完成“唱”、“白”任务,通过较为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与观众沟通。   跳戏表演分哑跳(广场跳)和上台跳两种,哑跳开场前先用锣鼓“打旦子”,以召集观众;上台跳演出时先由“春官”上场,即兴自编幽默诙谐的台词,或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龙江皮影戏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具备独立的演出形态、演出剧目、表演手段和传承谱系的皮影戏品种,号称黑龙江皮影戏的“江南派”。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是黑龙江省唯一专业的皮影戏演出团体。1959年国庆,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携《秃尾巴老李》应邀进京为全国群英会英模演出,又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得到极高赞誉。五十年前演出的《猪八戒背媳妇》在东北早已家喻户晓。剧团曾11次赴日本演出,并先后赴法国...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荔波县      荔波布依族傩戏源于宋元时期,由广西河池地区思恩县傩戏坛祖玉氏传授到荔波布依族地区。荔波布依族傩戏分文戏和武戏,戏目主要有《酬神还愿》、《拜三界公爷》、《祭神树》等十余种,属傩夹戏类型,在布依族群众中称“桥”,分“小桥”和“大桥”。大桥7天以上,最多的13天,有戏曲表演,戴面具。小桥3天,没有戏曲表演,不戴面具。这些文化形式都与布依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傩戏的传承方式不固守于家庭传承,在民族中招徒...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尼木县      尼木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结合部,是藏戏重要的流传地。尼木塔荣藏戏属藏戏中的白面具旧派,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尼木藏戏班,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等多种,但在雪顿节献演时仍演白面具戏,由此兼具了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尼木塔荣藏戏是尼木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尼木群众的精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太康县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华亭县      甘肃华亭县地处关山东麓,古代是关陇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总面积1186.55平方公里,辖5镇5乡,112个村,总人口155017人。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起源于皖中地区,荟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大别山歌等各种小调,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东、中、西三路。东路庐剧以芜湖(江南)、和县(沿江)一带为中心。它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武功,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和县庐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东路庐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