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9   星期五   农历七月初七   
搜索
京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2001年,江苏省京剧院等6个省属文艺团体组建成立了江苏省演艺集团。2005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半个世纪以来,剧院拥有的程派传承人新艳秋,谭派传承人王琴生,麒派传承人赵云鹤,武生名家梁惠超、周云亮、王正坤,武旦周云霞以及其他数十位艺术家,为京剧院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剧院现有演职员一百二十余人,阵容整齐,流派纷呈,拥有一级演员李洁、徐全心、周丽霞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登嘎甘”为藏语,意为“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村寨也有流布,主要为家族传承,传承人自小跟随长辈习舞,至15周岁方可戴上熊猫面具进行正式表演。 登嘎甘的表演形式以双人对舞为主,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
查看更多
耍老虎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耍老虎是流布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包括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常家武虎、小尚虎舞、沁阳言状老虎、温县耍老虎等。“耍”在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 当地民众从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出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并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民间舞蹈。中站常家武虎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常氏第九世祖常一显、常一贵根据老虎的动作创编出武虎的表演。中站小尚虎舞由清道光年间张氏第十九世张书庭在民间祭祀火神、药王活动的基础上融入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它流布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县市及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被锡伯人称为“生命舞蹈”。   贝伦舞形成于锡伯族发展的早期阶段,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贝伦舞中即保留有其遗风,显示出较强的模拟性。   锡伯族贝伦舞是一种即兴式的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自娱性,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
查看更多
彝族左脚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牟定县      彝族左脚舞,彝语称为“咕遮”,古名“堕左脚”,是彝族一种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它是在彝族长期的刀耕火种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歌、舞、乐合一,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对牟定县彝族人民乃至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彝族左脚舞表演时,唱腔多样,舞姿起时先起左脚,垫三脚踢一脚,基本步法有直脚、甩脚、垫脚等,特殊动作为串花、翻身等。小伙子们弹起龙头四弦...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   羊皮鼓舞是羌族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神秘而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其动作既刚劲有力,又卑微谦逊,体现出舞者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释比也称为...
查看更多
肉连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利川市      肉连响是一种少数民族地方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的都亭、汪营、南坪一带。它是根据旧时“泥神道”演变而来的,源自社会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前,乞讨者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门拍打,迫使主人施舍,俗称“泥神道”。20世纪80年代,利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与“泥神道”传承人吴修富等人,对传统“泥神道”进行挖掘加工整理,并配上“莲花落”的曲调,辅以锣鼓点子,演绎成今天的群体健身舞——肉连响。它以独特的肢体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淳安竹马,俗称“跳竹马”,是主要流传于浙江省淳安县各乡镇,并辐射浙江省建德市、桐庐县、开化县等周边县市的一种传统舞蹈。据记载,淳安竹马始于南宋。南宋《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均有相关竹马舞的记载。明清时期,淳安庙会众多,竹马舞表演盛行。清康熙年间,采茶戏传入淳安,与淳安竹马渗合,出现了“两脚戏竹马班”。至清末,发展为“三脚戏竹马班”,先跳竹马,后演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淳安竹马发展至鼎峰,竹马队多达三百余支。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跳竹马是当地百姓...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是根据“麒麟永远胜利”的意义而命名的,由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的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创编。主要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等地流传,沿袭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二代。   永胜堂舞麒麟主要包括麒麟舞和武术表演。麒麟舞主要是通过模拟猫、虎等动物摇头、摆尾、嬉戏、玩耍的动作和情状,并融合武术步法,表演麒麟出洞、嚼脚、弄麒麟尾、打瞌睡、摆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隆尧县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