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强巴赤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29年生,2011年去世,西藏拉萨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强巴赤列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藏医,强巴赤列于13岁时拜师于父亲的学生钦饶罗布,在门孜康(藏医天文历算学院)刻苦学习九年。凡藏医学理论、历史、各家学说、各科临床、药物、方剂、制药、天文、历算无不精通,成为当今公认的藏医学大师。强巴赤列不仅继承了传统藏医学的精华,而且对藏医学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62年,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的强巴赤列冲破阻...
查看更多
冯根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生,浙江杭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冯根生出生在三代相传的中药世家,14岁时进入胡庆余堂,拜老药工韩东楠为师,成了新中国成立前入胡庆余堂的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冯根生从学徒到掌门人的特殊经历,使他成为中药传统的继承者和中药现代化的开拓人。他全面掌握了药材采购、饮片配方、中药炮制和中成药的制剂技能,特别在有胡庆余堂特色的胡氏辟瘟丹、紫雪丹、立马回疗丹等中药传统制剂上身怀绝活。自20世纪70年代担任厂长后...
查看更多
田瑞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0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田瑞华曾就学于北京中医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后留学日本熊本大学药学部,并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田瑞华于1982年8月进入同仁堂集团公司,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同仁堂传统中药材鉴别和炮制技术;同时,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中药薏苡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鉴定,研究证明薏苡仁中不含有薏苡酯样结构的化合物。他熟悉同仁堂传统中药粉碎技术,积极引进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对传统中药饮品和成药进...
查看更多
关庆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0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同仁堂集团专家委员会高级专家。关庆维出身名医世家,先后追随关霦(字幼波)、赵世生、李鸿祥、奚宁、王田蕴、刘韵远、焦树德、郝子林、李树苍等中医名家。不仅在门诊医师的岗位上对中医药典籍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还全面参与中药的采集、鉴别、加工、炮制、地道性研究及药品生产营销。在中医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中,他非常注重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在病...
查看更多
金霭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满族,1940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对同仁堂的传统制药技艺、药学典籍和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近二百年供奉清宫用药历史的研究中发掘和整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把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定义为“将同仁堂的中药炮制技术、传统制剂方法与中国清朝宫廷用药标准有机融合形成的富有同仁堂特色的对疾病的认知知识、中药炮制技术、中医药传统制剂方法以及对供奉清宫用药‘质量和...
查看更多
卢广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生,天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全国500名中医药老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卢广荣入同仁堂后学习细贵药材的传统鉴别技术,师从当时北京市药材公司细贵药材专家赵振刚师傅。细贵中药材有几十个品种、三百余个规格等级,多是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中药材,现代检测技术手段目前还很难替代传统鉴别技术,中药材传统鉴别技术内涵广泛,质量问题的成因繁杂,对检验人员的自身素质、经历、技艺要求很高,需要很强的鉴别技...
查看更多
施杞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生,江苏东台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施杞出生在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他兼收并蓄,同时学习魏指薪、王子平等名家的伤科特长。擅长医治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不愈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
查看更多
孙树椿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生,河北蠡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医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树椿师从当代骨科名医刘寿山,对宫廷正骨体会颇深,在继承刘老师的经验同时,博采大江南北诸家名医之长,运用现代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手法,真正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正骨推拿要旨,手法讲...
查看更多
郭维淮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生,河南洛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主任医师,中华中医学会终身理事,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名誉院长。郭维淮出生在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郭灿若(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母亲高云峰学习洛阳正骨医术。1956年和高云峰一起创建了以洛阳平乐郭氏正骨为特色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195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正骨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医学院,1959年建立了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即后来的河南正骨研究院。19...
查看更多
贺普仁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6年生,河北涞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他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尽得针灸真传。他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学术思想,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贺氏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核心在于根据不同的病机,采用不同的针具和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愈疾病的目的。三通法被医学界广泛学习、推广、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