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专题报道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孩子们在学习省级非遗“海安花鼓”。(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群众在田园中演唱侗族大歌(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0-25日,山东省文化馆将举办“茶悦四季·一盏山水 山东省茶文化展”,本次展览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是中国第一位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鲁国周公则使茶得以闻名于世。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深受儒家文化与泰山文化的双重影响,喝茶品茶盛行,形成了独...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天津被称作“大运河载来的城市”,195.5公里长的运河沿线孕育催生了津味儿十足的民俗文化和韵味独特的“活态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项     妈祖信仰和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6项     国家级 153项    市级 289项    区级 从去年10月开始,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非遗项目调研。调研组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示意图 “白河流水日汤汤,直到天津接海洋。”天津大运河由南运河段和北运河段组成,在三岔河口与海河相连通,流经静海区、西青区、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北辰区和武清区,纵贯天津西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带来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独特的天津文化与民俗,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众多非遗瑰宝。如今,大运河的部分传统功能已逐步退化,但见证了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17日至18日,广州市增城区举办全国百项非遗进增城活动,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增城荔枝果园、商圈、社区、景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与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 破圈:非遗走进荔枝园,赋能乡村振兴 多个非遗项目走进增城特色——荔枝果园,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游玩体验。荔枝树下,红釉彩瓷“满堂红”、陶瓷微书为乡村丰收图景注入古韵绵绵的意味;另一片果园里,民间艺术家用竹乐器吹出旋律,游客撑起油纸伞、试穿苗族服饰...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18日,“《玛纳斯》,传唱在新时代”摄影展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精彩绽放。 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2022年文化润疆系列活动成果之一。 柯尔克孜族历史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玛纳斯》口耳相传,诠释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 展览吸引了诸多观众前来观展,看过展览后,有的观众表示,用影像艺术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冲击力和深邃而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姜文英(供图:受访者)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这样一个“巧人”,40年来,她将时光凝于指尖,一把剪刀和掌中的老茧诉说着匠人的坚守与执着,她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贵州省“五一”劳动表彰获得者姜文英。 姜文英于1971年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的一个小村庄,母亲是当地的剪纸能手,她自小耳濡目染,9岁就开始学习苗族剪纸。没有样品,她就把报纸上的图案剪下来,贴在墙上细细揣摩,从母亲所讲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原标题:琼岛非遗正青春 当旅游邂逅非遗,二者会擦出什么火花?不仅催生出更多富有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供给和旅游业态,也激活了更多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让非遗资源被更好地保护利用。 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海南省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150余场“线上+线下”非遗宣传系列活动,让“非遗之花”在全岛绽放。让我们伴随椰风海韵,在游景区、看表演、吃美食中去探寻海南非遗中蕴藏的文化之美吧...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水平,6月13日,由内蒙古艺术研究院主办,呼伦贝尔市文化馆承办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班”在海拉尔开班。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牡丹、呼伦贝尔市文化馆馆长崔晓...
查看更多
人物
醒木一块、扇子一把、手绢一条,说书人一人千面,千军万马、古今穿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可谓妙口生花。紧要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观众意犹未尽。 作为中国曲坛的“常青树”,刘兰芳与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当代评书四大家”,从艺64载,即将80岁,这位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用独具韵味的评叙说表演绎出历史烟波里的无数经典。 激情洋溢、豪迈雄浑且独具声韵美感,这个声音响彻20世纪80年代...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