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大暑
搜索
地方新闻
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共认定了六批764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545人健在。他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具活力的主体,在保护传承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也存在着部分代表性...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文化和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市文化和旅游...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各区文化和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遗——安徽池州傩戏演员在展演。(摄影:张强) 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安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国家级88项、省市县级6000余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名、省市县级近8000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87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0个。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徽不断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不断...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内蒙古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春节、元宵节期间分四期在线上推出内蒙古剪纸精品展,共展出刘静兰、要红霞、段建珺、荣凤敏等50多名剪纸艺术家的作品120多件(套)。 中国剪纸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尤其是明清以来以走西口、闯关东等形成的人口大迁徙和文化碰撞,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各自传衍又相互融渗,呈现出一种蔚为壮观...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今天上线的是《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的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 侗族建筑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的干栏式建筑,《魏书•卷一〇一•列传第八九》记载:古越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干兰”一词,亦作“干栏”,侗语意为“上面的房子”。侗族干栏不仅继承了我国南方古代干栏式建筑的古老的传统做法,而且善于汲取其他民族建筑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代代工匠的传承与发展,创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木构...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火树银花不夜天,花灯灯谜纸上言。元宵节前,河北省各地纷纷开展闹元宵活动。 涿州音乐非遗迎元宵 图为传了300多年的抡花表演。(摄影:梁志清) 2月25日,元宵节头一天,涿州市高官庄镇的“上庄村音乐会”如期上演。30余名乐师手拿笛子、笙、云锣等乐器,演奏出一首首高亢激昂、喜庆欢乐的乐曲,伴随着跑旱船表演,营造出一片喜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据了解,“上庄村音乐会”至少在清代就已出现,后经民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里,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织锦;龙胜各族自治县教育局、泗水乡社区学习中心举办竹编工艺培训班,邀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工艺传承人为53名学员现场传艺……近年来,广西深入挖掘丰富的非遗资源,强化传承和利用,使非遗项目不仅融入了人民日常生活,更是成为群众脱贫创收的利器,“非遗+扶贫”“工艺+就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指尖经济”点亮生活 壮锦、绣球都是广西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特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直播间里展非遗、VR全景看专场、非遗传承人云端“亲授”技艺……为解城市“原年人”乡愁,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多地开启“云上非遗”活动,让厚植于乡土的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在农村“翻红”升温,冀通过云端呼唤“现代学徒制”重塑年俗。 国家级非遗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每年正月初二,兰州皋兰县各村社锣鼓震天、热闹非凡。受疫情影响,该地的太平鼓已有两年没有“奏响”了。 “今年很多老乡都不能回家过年,突然收到朋友信息说很想看太平鼓表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