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阿新:“我不敢也不会停下脚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宋佳烜 创建时间:2021-03-09 10:00:00

编者按:在当代中国,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发挥着“半边天”作用,为中国的时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春意渐浓之时,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我报精心策划推出人物版的特别报道,聚焦谷好好、顾劼亭、益新卓玛三位女性在文化艺术和非遗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借此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动人光彩。

from clipboard

益新卓玛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益新卓玛是非遗界的名人。认识她的人亲切地叫她“阿新”,后面总是要跟着一句“你太不容易了”;老一辈民间艺人叫她“筛巴布姆”。在大家眼里,阿新是个与时间赛跑、较劲的人,为了把迪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好,她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高原情怀全身心投入20年。

阿新与非遗的缘分是从儿时开始的。她的父亲鲁茸品初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在他的熏陶下,阿新从小就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兴趣。2007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阿新被调到迪庆州文化馆工作,2008年,迪庆州非遗中心挂牌,阿新开始与非遗朝夕相伴的生活。她深入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挖掘、搜集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撰写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材料成为她生活的全部,挑灯夜战甚至不眠不休都是常态。

几年的田野调查工作下来,阿新发现,很多儿时记忆里美好的歌舞、民俗已经无人问津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抢救”迪庆非遗,可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不断累积,常令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在这个时候,经迪庆州州委组织部推荐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再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竞争,阿新如愿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走在校园里,我常常感觉像做梦一样,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难得的机会,不忍浪费一秒钟时间。”阿新说。

一年的时间里,第一次来到北京的阿新甚至从未游览过这座城市。除了学习所能参与的一切课程,她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多个非遗相关论坛、展演、培训活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我吸收了改变一生的养分,了解了国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领域的政策精神,学到了非遗保护最新、最完整的理念,接触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非遗保护工作者,这些让我对迪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有了更加成熟的思考和规划。”阿新说。

回到迪庆,阿新在非遗保护道路上的脚步更加急促,也更加稳健。阿新灌制了以藏族歌舞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唱专辑《筛巴布姆》。2017年,阿新出版发行了《追寻传统文化之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集》一书,同年出版发行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专著《筛巴学勒探秘》。

此外,为了重建藏族传统歌舞文化的舞台,阿新提出了非遗歌舞文化常态化展演的方案。2017年,阿新组织起建塘锅庄舞和德钦弦子舞两支舞蹈队,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历经3年时间,阿新终于在去年组建完成了10支不同舞种的歌舞展演队,成员达千人之多。阿新对展演队进行整编,定期展演,达到了“夜夜有民族民间歌舞”的效果。既要负责舞蹈编排、表演,又要组织协调各项工作,阿新日日夜夜在展演现场忙前忙后。

民族歌舞常态化展演走进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疫情稳定后,在香格里拉古城月光广场进行的展演活动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复工复产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民众自发的社交媒体传播,这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非遗歌舞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展演活动成为当地新的文化标签和非遗活态传承的典型案例。

2019年10月,阿新从迪庆州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休了,却在非遗保护的第一线重新上岗,退而不休。此后,阿新“揽”在自己身上的工作不减反增。

除了组织千人展演团体,退休当月,阿新便带着迪庆州德钦县原生态舞蹈“筛巴学勒”“德钦弦子”的成员去往北京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及学术研讨会”。她还开启了唐卡、茶马古道的深入调研,并受邀到多家单位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讲座和培训。此外,她也深感个人力量的有限,并开始默默做准备,希望能够组建起一支迪庆州非遗保护的专家团队,更好地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服务。

“为了抢救非遗,我不敢也不会停下脚步。”阿新说,语气真诚笃定。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