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7   星期四   农历六月廿三   
凝视与远望之间 诉说中国非遗故事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曹燕 创建时间:2025-07-11 10:34:00

当观众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照片墙,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记录了127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风采。与照片墙相对的是名单墙,上面写满了十年来全国参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4470位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名字。近日,“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全面回顾、总结了记录工作开展十年来的历程与成果。

展览现场的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展示(摄影:记者 曹燕)

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

“五月初五蝉儿舞,蝉在枝头舞纷纷。悬崖上下与树林,蝉儿声声叫不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在侗族大歌《五月蝉歌》中开启,清亮悠远的自然之音让不少观众听入了迷。

69岁的胡官美是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家乡在贵州榕江县栽麻镇宰荡侗寨。“我们从小就会唱这些歌,侗族人个个能歌善舞。”胡官美说,宰荡侗寨的歌队,和黔东南州各个少数民族村寨里篮球队、足球队一样,是自发组建的。唱歌在这里就是生活本身,盖新房子唱歌,好朋友来了唱歌,丰收了还是唱歌。

侗族大歌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艺术形式。“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爱情,这种原生态的歌声特别打动人心。”观众刘女士说。

侗族大歌的旋律,有基础制式,变化不多,传承难点在歌词。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歌词只能口口相传。40多年来,胡官美义务教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歌手,为当地侗族大歌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作出了贡献。

胡官美是展厅照片墙上127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的一位,她和侗族大歌的故事被非遗保护工作者一一记录。“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它是由人创造、由人实践的活态文化宝藏。”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说,“如果没有悉心的守护,非遗会老去,会被人们冷落。对抗遗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记录”。

感受非遗魅力的现场

展览现场也是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现场。孙颖是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为观众展示剧装刺绣的魅力。“刺绣是一件手工戏服里最讲究、最出效果的步骤。”孙颖说,以材质奢华、不计成本而著称的京绣,使用的是最好的绸缎和绣线,戏服中常用京绣的打籽绣、捻针绣、垫绣、盘金盘银绣等针法技艺,其中,盘金盘银绣成的龙凤图案色彩富贵华丽,一派雍容气象。绣活做好后,还要将绣片绷片、加衬、配里等,然后再剪裁、缝制、加装饰,一整套工序下来,一件手工戏服往往要用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展台前,孙颖指导助手注意京绣的色彩搭配、针法等,这也是关于“传承”的生动诠释。

76岁的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和儿子张荣军也来了。“我对风筝情有独钟。”张效东8岁起跟爷爷学习扎风筝,一干就是60多年。他不满足于“燕子”“八卦”等传统的风筝样式,追求让风筝响起来、活起来。

现场展示的一只“螳螂捕蝉”风筝,惟妙惟肖,让不少观众惊叹不已。这只风筝造型精美,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螳螂、金蝉等,下面是盛开的荷花和齿轮。张效东利用机械原理,在风筝上安装了风轮、齿轮和连杆,放飞后,风带动齿轮转动,螳螂和金蝉也会随之上下滑动,发出窸窣声响,栩栩如生。有观众感叹:“张老师的手艺堪比3D打印”“这得多有巧思和动手能力,科学和艺术完美融合”……

电影《封神:朝歌风云》中也有张效东的作品。他将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融入影视道具制作,使用竹条3000多米,历时2个多月,制作完成了影片中头尾、双翼都灵活可动,需要多人托举的巨大“玄鸟”,营造了电影中恢宏浩大的场景。

“非遗要与时俱进,如今的潍坊风筝很有创意,很有想象力。有外国网友说,中国人把风筝玩成了魔法”。张效东说。

非遗记录工作的故事

照片墙按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的时间顺序,由远至近、从右至左排列。“你会发现,右边照片黑白的多,左边照片彩色的多。这表明在记录工作开展之后,有些传承人已经不幸离世了。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这项记录工作的必要性和及时性。”田苗说。十年来,非遗保护工作者走遍了祖国的大地,用影像、用声音、用纸、用笔去记录非遗,记录传承人与非遗的故事,为每一位传承人打造一个集影音图文资料于一体的专题资源库。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负责人高旭,自2015年加入项目以来,带领摄录团队深入辽宁省的29个县区,总行程3万多公里,共记录43位传承人和非遗的故事。

很多传统习俗类的非遗项目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节令发生,记录工作还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态。高旭和她的同事经常奔波于乡土大地,也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假日。

据介绍,记录一位传承人大约需要3年时间,包括口述历史访问、项目实践记录、传承教学记录,以及系统地收集和传承人相关的历史文献、民间文献,并通过剪辑和艺术创作制作成片。“每位传承人都是宝库,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们也无怨无悔用最美的年华,记录下他们最美的技艺。”高旭在发言中说。

展览中有一首诗《中国的眼睛》,诗中把“记录”比喻为眼睛,“它是我们认识自己的眼睛,也是我们的后代认识我们的眼睛,它在凝视,也在远望。让每一代的中国人都能看见,中国人是这样的,中国是这样的”。“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非遗正是在凝视与守望中,生生不息,代代传续,诉说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