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4   星期四   农历六月三十   大暑 大暑
非遗四季——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周传人 沈杨 王彬 孔令晖 王炜 创建时间:2025-07-17 10:23:00

暑日漫漫,又进入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时间段。

高温之下,我们的祖先曾利用智慧和身边的资源,创造了许多防暑“利器”,或是一方竹编的凉席,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抑或是一场消灾祛暑的仪式……这些消暑物件、方法和习俗覆盖人们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在强身健体之余也提高了身体舒适度、寄寓了美好的愿望。即将入伏,我们循着非遗的脉络,找寻夏季的一抹清凉。


全村出动,送大暑船喽……

村民抬着制作好的大暑船送往江边滩涂 (供图:台州市椒江区摄影家协会)

夏季,浙江东部沿海台风频发,风灾洪涝困扰着世代渔民。为祈求平安,当地形成了送大暑船的独特民俗:以一艘精心打造的木质帆船载走“五圣”凶神,将灾厄与暑热一并送入大海,祝愿日子风调雨顺。这项始于清同治年间的传统,如今已成为集造船技艺、民间信仰、节气文化于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着台州椒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夏至三庚数头伏,椒江大暑制新船。每到农历四月,老木匠们便从周边村镇聚首,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造船工程。他们中年纪最长的王冬富是团队里的“活字典”,熟知大暑船制作的每一处细节:8米长的船身需按传统三桅帆船比例缩小,舱内摆放五谷、家具等微型祭品;船眼位置必须精准,下方系一条代代相传的五色布,寓意驱邪纳吉。

“工具先进了,但手艺不能变。”老师傅冯天顺说。尽管电动锯木取代了手工刨削,船帆彩绘、舢板制作等环节仍严格遵循古法。木匠们彼此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全凭几十年的默契:有人专攻榫卯结构,有人精雕纸扎人物,最终拼合成一艘能“乘风破浪”的大船。

大暑当日,这艘凝聚匠心的木船通常会成为全城焦点。数十位年轻力壮的村民从五圣庙中抬出制作好的大暑船,送往江边滩涂。送暑队伍用彩轿抬着“五圣”和地方神神像、神位,并沿路表演民间传统节目舞龙舞狮、卖糖担、抬阁、荡湖船、地戏……看到的百姓会自发跟随观看,并祈祷送暑平安。

在江边设坛祭拜后,五圣神像被供奉到大暑船上的神龛之中,时辰一到,大暑船由一艘渔轮牵引至椒江出海口,在海洋之上焚烧,象征灾厄远离、鱼虾满舱。

一艘船,一群人,交织出属于椒江的文化传承。这一群人既有年年不缺席的木匠师傅,也有默默加入搭把手的热心乡邻,他们共同托举起了这份传统。“我们这辈人从小看造船长大,不能让这项技艺和传统断在我们手里。”一位参与搬运的村民说。

台州市椒江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非遗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已经将造船过程录制成影像档案,并在五圣庙内常年展示往届大暑船模型;每年活动期间,送大暑船仪式都会吸引摄影爱好者与民俗研究者前来记录。正如老木匠们所言:“只要船还在造,椒江人的共同记忆就不会遗失。”

从木屑纷飞的作坊到万人空巷的海岸,大暑船承载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方水土应对自然的生存智慧。它像一座浮动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提醒人们:总有一些坚守,能让非遗之舟稳稳航行。


避暑祛湿 非遗助人安然度夏

眼下,正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与大暑之间,盛夏之中,“上蒸下煮”的湿热模式开启,很多人都感到有些乏力、心烦、食欲不振。中医认为,此时是调理身体、抵御暑邪湿邪的关键期。

“湿热当道,养生首要避邪气。”采访中,多位中医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示。

暑邪表现为耗气伤津,湿邪表现为困阻脾胃,湿热交织则易诱发皮肤问题。“养生应注重清暑热、祛湿浊、养心气、健脾胃。这便是避暑的要义。”专家表示。

“我们要顺应时令变化,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作息时间、饮食起居。”同仁堂专家、主任医师李智建议,夏季饮食推荐“一瓜一豆一茶一粥”。一瓜指的是苦瓜,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一豆指的是毛豆,其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钾元素,对保护心脑血管和控制血压很有好处;一茶指的是冬瓜皮荷叶茶,有益于去湿利尿;一粥指的是莲子粥,有益于除烦热、清心火、养心安神。

高温“蒸烤”下,最易出现中暑或热中风的情况,不妨试一试安宫牛黄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贵在标准和用料严格,同仁堂参照《同仁堂药目》瘟疫门和暑湿门的组方要求,对制药工艺和用料标准严格把控,黄连选用重庆石柱黄连,郁金为四川黄丝郁金,栀子为红栀子,黄芩为条黄芩。

夏季由于出汗多,人们洗澡的频率通常比冬季高,日常洗护方式变化后,“古人会根据时令调整沐浴配方,这就是澡豆蕴含的智慧。”上海市虹口区级非遗传统澡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佳介绍,澡豆的原材料方便易得,其主要成分包括药材、炼蜜和油脂。

“现在虽还未至三伏天,气温已达高点。以花椒、艾绒、桂圆肉与炼蜜混合炮制为丸,塞在肚脐里有祛湿功效;使用纯天然成分的澡豆泡澡也有利于湿气排出。”孙佳告诉记者,消暑不仅是体表的降温,更重要的是赶走体内的湿热,此时不能过度食用冰冷食品,避免增加湿邪。

常言道:心静自然凉。“起居有常”“精神内守”的中国养生观,在夏季讲求夜卧早起、中午小憩,运动宜舒缓,避免烈日下剧烈运动大汗淋漓而伤津、耗气甚至中暑。“夏季,人们容易因高温产生烦躁情绪,这时习练八段锦有利于舒缓燥气、保持心态平和。”河南省少林武术馆非遗康养中心主任焦宏敏讲解,八段锦的关键在于呼吸吐纳与导引。夏季,保持坐姿配合轻音乐,进行呼吸吐纳与导引练习,效果更佳。保持站姿时,吸气尽量随着音乐的旋律,脊柱节节提起拉伸,双拳缓缓用力上拉至肩,然后翻拳下落,依次放松颈、肩、腰、胯、膝关节及脚跟,起立间能让人深度体验整个身心的悠然自得。

八段锦不仅调身,更调心。“面对炎炎夏日或工作、生活压力,八段锦能让人放慢节奏,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应对夏日燥热。”焦宏敏说,对于中年人及退休群体,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有效避免了膝关节负担;对于学生及上班族,八段锦可以释放情绪,促进多巴胺分泌,避免邪气郁结。

避暑祛热,贵在清养。藏在非遗里的生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应对之策,助人安然度夏。

安宫牛黄丸制作 (供图:同仁堂)


一席清凉两千年

烈日当头,热浪滚滚。在安徽省舒城县,一片片竹海绿意盎然,望之便觉清凉几分。国家级非遗竹编(舒席代表性传承人苏成军正埋头编织,薄如蝉翼的竹篾在他指尖翻飞、经纬交织,一张张自带清凉的舒席渐渐成形。这手艺,在舒城已经传了两千多年。

舒城的好山好水养出了好竹子。北亚热带的湿润气候、沙质土壤,特别适合水竹生长,尤其是小叶水竹。明代吏部尚书秦民悦将龙纹舒席献于宫廷,御笔“顶山奇竹,龙舒贡席”八字令其名动天下、身价倍增。

“做一张舒席真不容易。”苏成军说,从选竹、裁料到编织、收边,足足15道工序。水竹要剖成细丝,蒸煮定色,刮得又薄又匀。老师傅的手艺讲究“篾过指尖知厚薄”,由此做成的舒席色泽鲜亮、柔软光滑、能折能卷,夏天铺上它凉气自然来。加之竹子本身防虫防蛀防腐,一张好席子能用很多年。

但时代变了,人们对凉席的需求下降,老手艺遇到了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舒席厂眼看就要关门。苏成军和当地的匠人没放弃,他们认准一个理:“机器能织出规整的席子,但织不出竹子的呼吸。”苏成军带领大家办厂,在竹篾的经纬里寻找新出路。

大家开始研究市场、琢磨新点子,就这样,传统观念里只是用于睡觉的舒席延伸出了茶席、屏风、装饰画、竹编壁画……新品不断。2005年,苏成军合并了一家濒临失传的手工作坊,走上了“非遗工坊+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在,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以编舒席为生,过上了“守着家、编着席、养着家”的日子。

这两年,民宿火了,苏成军又开发出竹编水瓶外壳、果篮、茶几等,新品超过400款。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舒席竹扇应运而生,2024年夏天卖了3万多把。他们的生意还做到了国外,日式花器、韩国食盒订单不断。现在,出口占到总销量的三成以上。

手艺要传下去,光在厂里闷头干活也不行。2020年开始,苏成军带着一身手艺走进了多所学校,当起了客座讲师,教学生们从砍竹子学起,亲手体验那15道工序。篾片翻飞间,文化的根脉就摸着了。

他们也在线上开了店,走进直播间,为传统工艺吆喝。苏成军说,2024年的一次直播,他现场剖篾编织,几万网友围观叫好。“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产品创新的灵魂。”苏成军感慨,他坚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作,2021年,他的舒席作品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永久收藏。

舒席,从古老的岁月里走来,在苏成军和乡亲们的手中变成了案头的雅器、墙上的风景、课堂里的手艺课、漂洋过海的文创产品,这份跨越两千年的手艺,就这样继续编织着生活的美好。

苏成军在展示竹编(舒席)的制作技艺(供图:舒城县文化馆)

入伏一碗羊肉汤 不用神医开药方

“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说的正是江苏徐州的伏羊食俗。每逢入伏之日,徐州人便招呼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品羊肉、喝羊汤,大汗淋漓地畅快吃一场。

徐州伏羊节,也叫彭祖伏羊节,是中华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徐州伏羊节起源于彭祖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尧舜时期。彭祖作为徐州城市的创立者,被誉为中国烹饪鼻祖,尤善烹羊,其制作的“羊方藏鱼”是伏羊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传承千年伏羊食俗,徐州在民间活动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彭祖伏羊节,一直延续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吸引直接参与者有100万人之多,拉动了餐饮、旅游、食材供应、酒水等关联产业增长。“伏天吃伏羊”的风俗也传播至我国多地,上海、山东、安徽、辽宁、湖北、浙江等地都会在入伏期间举办伏羊节,并配套开展地方戏曲展示、舞蹈表演等惠民文化活动。

“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朱泓介绍,徐州伏羊节不仅是对当地饮食文化的传承,也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2021年,徐州伏羊食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第22届徐州彭祖伏羊节将于7月18日开幕,7月5日,彭祖圣火采集传递仪式举行,在庄重的氛围中,中国烹饪大师王献立率众烹饪大师向彭祖行祭拜礼,并采集彭祖圣火。首站传递中,圣火队伍从徐州彭祖园出发,抵达户部山街区,沿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随后圣火依次传递至回龙窝、大同街、文庙,并于7月6日延伸至外地分会场,最终在徐州各酒店完成全城传递。这一路线设计既涵盖历史街区与文化地标,又串联了现代企业与消费场景。

“这一活动象征着彭祖烹饪技艺的薪火相传,更承载着徐州人民对美食文化的虔诚与敬意。”徐州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马贺介绍,今年祭拜彭祖大典举行期间,徐州还将举办伏羊宴展销、万人评伏羊、视频大赛等15场主题活动,覆盖主会场与全城7个分会场。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伏羊食俗和彭祖文化的传承带动下,伏羊节成为徐州餐饮的一张重要名片,来徐州吃一回伏羊成为许多游客的心愿。徐州文旅部门适时推出美食旅游地图、规划美食旅游出行线路、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进一步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吸引八方游客来徐州尝美食、赏美景。

徐州市民入伏爱喝的羊肉汤 (供图:徐州市烹饪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