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阳市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盛产竹子,其中最为著名的绵竹是造纸的上好材料。绵竹木版年画技艺主要分布在绵竹市城区剑南镇和北部的拱星镇、清道镇、新市镇、孝德镇等地。   绵竹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连接,成都自唐以来便是国内雕版印刷的中心,绵竹受其影响,相传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画生产。据口述资料,清代乾嘉年间,绵竹有年画从业人员九百余人,大小规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户,年产包括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案子在内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梁平县      重庆市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门神,主要有《将帅图》、《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作品;二是神话传说,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作品;三是戏曲故事,主要有《四郎探母》、《踏伞》、《钟馗嫁妹》等作品。梁平县也生产各种类型的花笺、花纸和门画。在年画等的绘制技法上不仅继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周化一魔术是流传于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的传统幻术流派。周化一,艺名周吉胜,1907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3岁拜张象晨为师,15岁因演出大戏法“八仙上寿”声名远扬。他在1938年创办化一魔术研究社,此后又组织兄弟魔术团,在东北、华北演出多年,并于1952年创建陕西周化一魔术团,结束了陕西省内长期以来魔术表演只有江湖艺人撂摊卖艺,而没有正规表演团体的局面。 周化一魔术团上演了《水火凉亭》《罗圈变化》等一批让人称奇的大型舞台魔术节目,吸引全国众多团体前来考察与学习。受...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傅氏幻术是运用人为的隐秘技艺制造幻觉幻像,展现超自然奇迹的一种视觉表演杂技,是中国传统幻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傅氏幻术以傅氏家族为传承中心在北京市流传,并向华东、华南、东北等地区传播。 幻术源于远古巫术,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20世纪初,傅氏幻术第二代传承人傅天正投师北京幻术大家韩秉谦,此后傅氏幻术在北京流传。 傅氏幻术坚持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并重,尊重师承与博采众长并重,幻术技巧与艺术表演并重,道具研发与苦练技...
查看更多
绵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绵拳是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拳种,因动作圆活连贯、刚柔相济、形意相随、连绵不断而得名。绵拳在上海市杨浦区流传,旧时此区域有不少居民多靠体力为生,需强身健体,这为绵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据传,绵拳源自武当山,乃武当秘传拳技之一,明末清初之时传入民间。绵拳有据可查的最早传播者为孟光银。孟光银(又名孟关宇),河北沧州人,于清朝末年至上海教授绵拳,至此绵拳流传至上海。孟光银传孙福海,孙福海传杨连全及子孙长根等人。孙福海一生教授弟子众多,成为在上海传承绵拳的代...
查看更多
掼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掼牛是回族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从掼牛的传承、技巧、观赏、活动规模而论,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独具特色。据嘉兴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积习相沿,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嘉兴掼牛,规则简单而严格,过程独特。首先由掼牛士助手对牛进行挑逗,直至...
查看更多
调吊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调吊是一项纯粹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的空间悬垂运动形式。作为个人锻炼方法和民间杂耍,它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已故老艺人回忆,大约在二百年前,调吊就在浙江绍兴和安徽安庆一带出现。开始只是江湖艺人的杂耍,有“三上吊”、“杠上单吊”等名目,动作比较简单。绍兴第一个有名的调吊艺人是清末绍兴城里仓桥头的金阿祥,他以摇船为业,体格强健,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创造出“十八吊”至“四十九吊”等复杂的调吊动作,后经子孙几代的创新和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   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红红火火,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的《双猴飞人》、《狗熊倒立》、《走钢丝》、《羊蹬花瓶》和《人蛇群舞》、《驯狮虎》等节目深受...
查看更多
宁津杂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宁津县      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至明代达到鼎盛,鲁北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地和活动中心。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以“惊、险、奇、美”的艺术特点闻名遐迩,《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宁津县杂技团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姊妹艺术的训练方法和表现技巧,丰富发展了杂技艺术的表演形式。该团曾多次应邀赴韩国、泰国、沙特...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