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3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六   立夏 立夏
搜索
陈光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10月生,河南省罗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罗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罗山皮影戏林派第十九代传人。1962年拜罗山皮影老艺人林芝梅为师,学习皮影戏表演,兼学豫南大鼓。集皮影戏编导、演唱、操作、打奏于一身,把罗山民歌、山歌、小调、地灯戏、大鼓书等艺术元素融入皮影戏中,丰富并发展了原有的板式,强化了罗山皮影戏的地方特色。1984年以来,注重技艺的传承,先后培养了二十多名艺人,包括第一批罗山皮影戏女演员陈玉华等。
查看更多
李兴时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8月生,2007年11月去世,山东省邹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济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济南皮影创始人李克敖的嫡孙,6岁跟随其父学习皮影,两三年后便基本掌握了皮影操纵、演唱、锣鼓伴奏等技艺,10岁正式挂牌表演。1955年入济南木偶皮影剧团担任主演。传统技艺功底深厚,而且勇于创新,不故步自封,对皮影进行改革。邀请美术家设计皮影人物,请剧作家写剧本,并且创新伴奏形式,一人手弹三弦,双脚击打梆子、锣、木鱼等八种乐器,同时为...
查看更多
范正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12月生,山东省泰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皮影艺术,13岁被泰安曲艺队选中,师从老艺人刘文峰,两年后便能独立演出。熟练掌握从制作到演出的各种皮影技艺,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艺,还在皮影雕刻、布影绘制、乐器伴奏等方面有很多重要创造,使泰山皮影焕发新的生机。表演时五官和四肢并用,把鼓、梆、镲等伴奏乐器放到脚上,通过巧妙设计来伴奏,增强了皮影的表演活力。代表作有《泰山石敢当》《西游记...
查看更多
谷宝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满族,1952年4月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望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早年因家境贫寒,19岁拜师著名皮影老艺人张学文、关兴久门下学习皮影。掌握了《五峰会》《镇冤塔》《双失婚》等二十余部成本大套的皮影演唱技巧。1972年被选调到望奎县皮影队,成为正式演员。1979年,成为望奎县皮影队第一任女队长。边组织演出边研究皮影技艺,赢得了广大皮影爱好者的赞誉,号称“江北派两合水影腔”。多年来致力于皮影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表演了...
查看更多
沈圣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9月生,2009年5月去世,浙江省海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考入浙江省皮影剧团乐队,成为主胡演奏员。1961年拜“阿州班”班主魏柏荣为师,习得四十多首曲牌。1969年浙江皮影剧团解散后,调任海宁越剧团副团长。2004年重新组织原浙江省皮影剧团的九位老艺人,成立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并任团长。剧团表演的《鸡斗》《闹龙宫》在浙江省曲艺杂技节上获奖。从2004年起,不断招收青年演员,培养...
查看更多
张坤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1月生,浙江省海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进入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团,师承“阿州班”班主魏柏荣。1960年成为剧团主要操作员,1963年后挑起剧团演出大梁。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研究,深得皮影戏演出艺术要领。1969年剧团解散后,下放农村劳动。2004年起为海宁皮影艺术团排演了《鸡斗》《龟与鹤》《闹龙宫》等,并在其中担任主演。在斜桥中心小学皮影传承教学基地做了大量教学工作,近年来授徒赵力...
查看更多
王钱松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3月生,2013年9月去世,浙江省海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开始向老艺人郎自立学习影偶制作,同时着手海宁皮影戏的抢救工作,动员七位老艺人恢复了斜桥镇皮影戏班,主动担任皮影造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基于海宁皮影造型特点、变化规律、色彩要求,为多地皮影戏班制作了千余件影偶以及大量动物、植物、建筑物等皮影道具,作品被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海宁博物馆等场馆收藏。培养了张英、徐芦燕、陈洁...
查看更多
李修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10月生,河北省肥乡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冀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冀南皮影戏第四代传人。1961年开始学习皮影表演,1978年组建肥乡县复兴皮影剧团并担任团长至今。精通冀南皮影戏武场的各种角色,以掌扦为主,是剧团的主扦,熟练掌握抖、翻、跳、滚、栽、升云、落雾、空行等表演动作。擅长青衣、旦角的演唱,兼演小生和丑角,表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幽默风趣。2007年完成了八万字的皮影剧本记录整理。
查看更多
刘佳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4月生,河北省乐亭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开始学习皮影雕刻,1973年至1989年,在乐亭县皮影剧团从事美工、布景绘制和皮影雕刻。设计并雕刻的皮影作品人物造型别致新颖,雕刻刀法细腻、娴熟,纹理清晰,推、拉、转、顺、逆、迟、急等动作栩栩如生。主要代表作品有《红嫂》《海岛女民兵》《杜鹃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洞庭湖》《白蛇传》等。先后培养了刘正新、陶作宝、吴志群、周少文、潘...
查看更多
蒋品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21年11月生,2012年11月去世,湖北省恩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恩施傩戏)代表性传承人。13岁时师从父亲蒋汉卿学傩戏(端公戏),不仅学会了《发功曹》等近十坛法事,而且掌握了全部傩戏的实地演出内容,成为恩施傩戏远近闻名的掌坛师。代表作有《鲍家庄》《青家庄》《反五关》《打金银》等“三本半”大戏以及《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王木匠打嫁妆》等十出小戏。创立了红土乡漆树坪村傩戏团,所有傩戏的剧本、唱腔、拉场子几乎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