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莫德格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蒙古族,1932年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高力图庙一个牧民家庭,1949年考入内蒙古歌舞团。1951年受国务院委托赴蒙古国乌兰巴托访问演出。1956年赴西藏慰问演出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1959年调入内蒙古广播文工团,期间录制了《青马》《盛世》等优秀长调歌曲。其唱腔舒展奔放,节奏自如,完整展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原生态唱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蒙古族,1932年生,内蒙古阿左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哈日木台嘎查,7岁起随父母学艺,精通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和新旧短调民歌188首,并于2004年至2006年录制成集。现担任阿盟民歌协会常务理事、阿左旗民歌协会名誉主席。其不仅精通原生态长调民歌唱法,还致力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有“民间艺人之家”“功勋民间艺人”之称。
查看更多
巴德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藏族,1940年生,内蒙古阿拉善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在阿拉善右旗一位藏族活佛鲁布桑东德布家,7岁起随父母和二姨学习长调民歌,是传承祖辈民歌艺术的第四代。9岁拜民间艺人加拉杜为师学习马头琴。少年时代已成为名扬百里的民间歌手,曾多次参加区内外民歌大赛并荣获一、二等奖,获自治区“著名民歌手”“民间艺人”等称号。现为阿拉善民歌协会会长。其擅长阿拉善地区四种流派风格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唱法,音色明亮高亢,演唱风格纯朴...
查看更多
吕桂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生,山西河曲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曲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学艺,曾师承河曲县著名二人台老艺人李法子,后又受菅二毛(芝麻旦)、樊六(六牡丹)、任艾英等河曲名师指教,系河曲二人台第五代子孙,也是河曲县第一代二人台女演员。现为河曲县文化馆退休馆员。其音色甜美,唱功深厚,1957年赴京演出获得大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代表作品有:《十对花》《五女观灯》等。
查看更多
辛里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生,山西河曲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曲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曾师承河曲县著名二人台老艺人李法子。1960年至1962年就职于河曲县二人台剧团。1987年至2000年就职于河曲县职工业余剧团。1962年至今带出二百多名河曲二人台和河曲民歌演唱新人。其声音洪亮,音色纯正,表演娴熟,在中央、山西、广州和中国香港等电视台参加文艺演出并获各类奖项百余次。
查看更多
严水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土家族,1962年1月生,湖南省永顺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哭嫁歌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哭嫁歌歌手。6岁随母亲张右凤学习哭嫁歌,至今已有五十余载。能用土家语和汉语进行哭嫁歌的演唱,唱腔纯正,音色优美,委婉动人,是土家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哭嫁歌传承人,对哭嫁歌的整套表演和演出程序了如指掌,能熟练地用土家语表演和对白。参与拍摄中央电视台的民俗专题片,并先后接待专家学者上百次,为他们表演哭嫁歌,扩大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力。时常指导儿孙们演练...
查看更多
金巴扎木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34年1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格萨(斯)尔》说唱家。从小师从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史诗演唱,后成为演唱蒙语《格萨(斯)尔》的杰出代表之一。精通蒙古族民间音乐,能够演唱多部叙事民歌,会说多部乌力格尔和好来宝。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格萨(斯)尔》演唱展示了蒙古文词汇之丰富,内容完整,体现了蒙古族格斯尔独有的风格。所演唱的蒙古文《格萨(斯)尔...
查看更多
芮时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5年1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卷(吴地宝卷)代表性传承人。宝卷(吴地宝卷)传艺师。1960年开始从事宣卷演唱,先后师承杨坤荣、顾计人、闵培传等。1992年师从“许派”创始人许维钧之妹许素贞,成为许派宣卷第三代传人。熟稔《洛阳桥》《珍珠塔》《描金凤》等五十多本传统宣卷脚本,演唱通俗、质朴,曲调多样。注重培养新人,传授技艺。先后收赵华、计秋萍、吴根华等人为徒,在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地区曲艺邀请赛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维吾尔族,1930年8月生,2013年9月去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恰克恰克代表性传承人。维吾尔族恰克恰克(笑话)演说人。自小受到恰克恰克熏陶,艺术风格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以“黑萨木丁”为主人公的系列故事,人称“伊沙木笑话”。在天山南北各地传播,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1980年11月起,到伊宁市文化馆工作,专注于恰克恰克传承。著有《伊沙木笑话》维吾尔文版四卷。汉文版《伊沙木笑...
查看更多
何玉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彝族,1942年7月生,云南省弥勒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细先基代表性传承人。《阿细先基》红万村第九代世传毕摩。出身毕摩世家,26岁开始师从老祖父郭兴林和祖父何开国学唱彝族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四十多岁跟随师傅昂家顺毕摩学习《指路经》等丧葬祭经,传承谱系清楚。全面掌握彝族创世史诗的主要内容和各种丧葬、祭祀礼词,以及《阿细先基》的曲调和唱法,并能将整部《阿细先基》从头至尾清楚唱完,内容包含天地万物的起源、自然现象的成因、人类早期的生活和阿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