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曹明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阿昌族,1943年生,云南梁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咪麻代表性传承人。《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创世史诗,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诗中的主人公遮帕麻与遮咪麻是阿昌人传述的两位开辟神。该史诗充满了奇伟瑰丽的幻象﹐保留了阿昌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人类与万物起源的原始记忆﹐对研究阿昌族的历史、信仰与习俗均有重要价值。阿昌族将主持祭祀活动的人称为“活袍”,活袍是《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播者,是阿昌族宗教、礼仪、道德的化身...
查看更多
王明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9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黄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口口相传。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王明芝5岁起随母亲与祖母学习苗族古歌,30岁后成为歌师。成为歌师之后不仅亲传于儿女,还培养了苗族年轻歌手八十多名。经她指点的歌手多次在古陇九月芦笙会、飞云崖“四月八”等大型集会的比赛中获得佳绩。除了苗族古歌,王明芝还能演唱大...
查看更多
龙通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6年生,贵州黄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与万物的起源、初民时期的大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可谓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起到了传承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功能。演唱古歌有着严格的禁忌,只有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才能演唱,演唱者多为年长的巫师与歌手。龙通珍从...
查看更多
刘永洪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6年生,贵州台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洪自少年起随母学艺,在社会生活实践和与其他歌师的相互学习中逐渐汲取了苗族古歌的精华,至18岁时已掌握了大量的歌谣,30岁就熟练掌握了苗族创世史诗(共12部古歌)及劳动生活歌、开亲歌、爱情叙事诗“仰欧瑟歌”“曲艺嘎百福情歌”等。刘永洪的唱腔深邃低回,古风盎然。他在歌场上的精彩对答颇得乡人好评。多年来,刘永洪在大小酒宴上对歌、在茶余饭后说唱交流数千场次,他的《开天辟地...
查看更多
王安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5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台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王安江开始学习苗族古歌,通过刻苦学习,佐以嗓音与记忆力的先天优势,形成了深情婉转、优美流畅的唱腔特点,具有明显的古风遗韵。他演唱的古歌语言生动,概括性强,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其内容多为酒宴上的对唱、劳动生活中的说唱以及茶余饭后的交流传唱。在数十年的表演与传授过程中,王安江深受苗族同胞尊重和好评。在演唱、传承的同时,王安江共搜集整理苗族古歌12...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同的突厥语传统,比如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和雅库特人的传统。以上这些传统均面临相同的境况,那就是他们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诵者均已过世...
查看更多
人物
每当蓝陈启的歌声穿透畲族人的寨子,村民就会成群地围拢到她身边倾听,跟着哼,跟着唱。歌声里有畲族村民的生产生活,也有消防安全知识。 蓝陈启今年已经80岁了,而唱起歌来调门依旧高亢。这位被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双后岗村的村民誉为“歌王”的老人,把消防知识编进畲族民歌,唱进了村民心里。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享有“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的荣誉。让蓝陈启感到最为骄傲的,是带有“消防”二字的“勋章”:她曾获得“浙江省...
查看更多
国内机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2006年9月26日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同意“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而设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内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展览...
查看更多
要闻
    11月2日,中国刺绣艺术传承、弘扬、创新研讨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全集·李艳卷》首发式在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古镇举行。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以及文化界、工艺美术界相关学者、大师、理论家齐聚一堂,畅谈中国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当今的传统工艺美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就刺绣而言,应以非遗传承人为传承主体,创造一个向传统致敬、向大师致敬的宽松环境,推动刺绣艺术在传承传统中不断创新。    李艳是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
查看更多
成果展示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根据进博会新闻宣传工作总体部署,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市文广影视局联合策划举办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同步开展。展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等领导同志到展区视察,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专为进博会新闻中心度身定制,面向中外媒体记者观众,主题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