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9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803)
清单
(5305)
资源
(1090)
学术
(1846)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湖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过去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等地,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流行至全湖北省。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演唱主腔称为“四平调”,风格平稳朴实,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据表达需要变化成“快四平”、“慢四平...
查看更多
浦东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浦东说书起源于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后流传于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因表演者单手击打钹子,也称“钹子书”,又称“沪书”、“农民书”等。 浦东说书常以浦东的东乡语和浦西的西乡语演唱,其声腔系由“说因果”的“因果调”演变而成,此外还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姊妹曲种“打连发”的旋律。其旋律以五声部为主,腔系分为东乡调和西乡调两种。东乡调属徵调式,包括“东调”、“西调”、“汆调”、“娘娘调”、“急调”等,旋...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营口市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市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北京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模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查看更多
杭州评话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南宋时期临安(杭州古称)的“说话”、“讲史”、“小说”等古代曲艺形式。明末清初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一民间曲艺样式进一步成熟,出现了王春乔、谢万春、沈蒲包等一批著名艺人。 杭州评话由一人采用杭州方言说表,叙事中可不时插入模拟代言内容,夹叙夹议。以第一人称模拟书中人物语言、语气、语调的部分称“白...
查看更多
杭州评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以往还曾有过“文书”之名,系由明代的弹词演变而成,流传于浙江杭州及周边地区。 杭州评词演出时以叙事为主,演唱者自拉二胡伴奏,使用杭州方言说唱,时而以唱书人口吻表述故事中的情景,夹叙夹评;时而为书中人代言,同时借助身势、表情、动作和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来刻画人物。一人多角,跳入跳出,灵活自如。杭州评词的唱腔属板腔体,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基本曲调称为“平调”,其中又有“喜调”、“怒...
查看更多
扬州弹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弹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它原名“弦词”、“对白弦词”,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扬州弹词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原由一人自弹三弦坐唱,故名“弦词”。后发展为两人配合演出的“双档”,增加了琵琶伴奏,称为“对白弦词”。扬州弹词的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两种,以七字句为主,叠加的单句称为“凤点头”。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异者一是更加注重语调韵味,讲究字正...
查看更多
京韵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曲艺团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京音大鼓”、“小口大鼓”等名称。清末民初,鼓书艺人胡金堂(艺名“胡十”)、霍明亮、宋玉昆(艺名“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增加四胡和琵琶,与原有的三弦共同担任伴奏,同时将演唱所用的河间方言改为北京语音,又吸收京剧的发音吐字技巧与部分唱腔,大量采用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曲本,由此形成韵味独特的京韵大鼓...
查看更多
1
139
140
141
142
143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