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辽宁省辽阳市是其重要的流布地区之一。 辽阳二人转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梆子、嗡子、大板、扬琴、中胡等。板胡、二胡、唢呐为二人转乐器“三大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等。经常演出的作品有《十八里相送》《大观灯》《小天台》《小住家》《小拜年》《马前泼水》《马寡妇开店》等。二人转的表演讲求唱、念、做、舞、绝“五功”,在各地的风格迥异。辽阳...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绥棱县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为伴...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东山县      东山歌是在广东潮州歌传入福建东山后经过地方化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民间俗称“唱歌册”。传唱过程中先后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种和音乐的艺术因素与曲调,具有东山地方特色。   东山歌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照本宣科式地吟唱长篇韵文体的叙事“歌册”。节目内容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唱词押韵顺口,唱腔韵律平稳。传统的歌册节目有《万花楼》、《崔鸣凤》、《陈世美》、《凤娇与李旦》、《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20世纪...
查看更多
汉川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汉川市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是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且蕴藏的传统最为深厚。   汉川善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
查看更多
鼓盆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盆歌俗称“丧鼓”“孝鼓”等,是一种以击鼓板伴奏、演唱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古老曲艺。鼓盆歌源于古代楚地“击缶”“鼓盆”的祭灵习俗,目前流布于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湖北省荆州市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鼓盆歌已发现曲目上千,其中传统的800篇以上,新创的近200篇,语言生动活泼且形象鲜明。鼓盆歌的表演多为一人击鼓说唱,以唱为主,后来发展为二人二鼓、多人多鼓站立演唱的情形,唱腔质朴,板式丰富、清晰,逐渐发展为演唱历史人物的故事劝慰亡者,教育后辈发扬传统、报恩行孝。澧...
查看更多
龙舟说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龙舟歌在民间又称“唱龙舟”或简称“龙舟”,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为一名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子弟所创。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节目内容丰富,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到时事新闻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
查看更多
新疆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新疆曲子是汉、哈、回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伊犁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聚居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将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和西北等地的民歌俗曲同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样式。   新疆曲子的曲目按内容可分为雅、俗两大类,按表演行当可分为文戏曲子和武戏曲子,按音乐结构则可分为越调和小调。它以坐唱为主,既能在...
查看更多
新疆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新疆曲子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品种,俗称“小曲子”,孕育形成于清代晚期,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及西北等地的其他民间俗曲传入新疆后,受新疆汉语方言字调的影响,并与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新疆曲子。这种由汉、回、锡伯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曲艺品种,主要流传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昌吉州八县市、乌鲁木齐、石河子、沙湾、伊宁、霍城、察布查尔和东...
查看更多
榆林小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榆林市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并分不同行当兼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唱腔体裁为曲牌体,或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伴奏乐器曲目多演绎男欢女爱和儿女情长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