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彝族左脚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牟定县      彝族左脚舞,彝语称为“咕遮”,古名“堕左脚”,是彝族一种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它是在彝族长期的刀耕火种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歌、舞、乐合一,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对牟定县彝族人民乃至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彝族左脚舞表演时,唱腔多样,舞姿起时先起左脚,垫三脚踢一脚,基本步法有直脚、甩脚、垫脚等,特殊动作为串花、翻身等。小伙子们弹起龙头四弦...
查看更多
彝族老虎笙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双柏县      彝族老虎笙是一种同时具备祭祀性和自娱性的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其主要动作是模拟老虎的各种动态,生猛有力,体现了彝族人民图腾崇拜的习俗,古朴传统。   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他们崇虎、敬虎,以虎为祖先,自称“倮倮”,即“虎族”。双柏县法镇的小麦地冲是老虎笙的发源地,居住于此的彝族每年正月初...
查看更多
彝族跳菜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流传的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长期以来一直在南涧彝族地区传沿不绝。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在《奉圣乐》伴奏下,舞者捧盘或托盘起舞,舞姿多以旋转为主,舞袖旋转,姿态繁多,时而刚劲,时而蹁跹。   彝族跳菜常见的有“席间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表演跳菜”以“席间跳菜...
查看更多
博巴森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理县      博巴森根藏语意为“狮踞龙盘的藏人”,它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村独有的一种舞蹈,以嘉绒藏区的四土锅庄形式表现清代道光年间五屯(今理县所辖杂谷、甘堡、上孟、下孟、九子等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俗。   博巴森根是藏族屯兵为纪念抗击英军的战斗和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而创作的,它通过对屯兵骁勇善战精神的歌颂,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博巴森根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举行,届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舞蹈分为两部分,整...
查看更多
甲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盐源县      甲搓(甲措)是摩梭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及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长期以来一直在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与摩梭原始的宗教达巴教及生产、狩猎和战争等密切相关。   甲搓即打跳舞或锅庄舞,“甲”为美好之意,“搓”为舞的意思,就是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这种舞节奏明快,舞步刚健粗犷。通常由一吹笛子或芦笙的领舞者起头,舞伴们面向火堆,紧挽手臂,五指交叉,随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舞步随音...
查看更多
得荣学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得荣县      得荣学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得荣县子庚乡、子实、阿村村境内。它主要使用得荣方言表演,以得荣锅庄韵调为基本音乐,以得荣锅庄舞步为基本舞步。得荣学羌源远流长,其起源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上千年以前即已出现,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在得荣子庚地区以歌舞形式传承至今。千百年来学羌一直使用得荣方言和韵调传播,没有引起注意,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它的存在。   得荣学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华安县      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台湾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兰屿岛和西部平原,以及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高山族拉手舞可在喜庆节日或婚庆仪式上表演,也可在平时供娱乐之用。日常跳拉手舞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盛大节日时参加者可达数百人之众。跳舞时参加者围成一圈或数圈,多沿着圆圈或面向圆心进退,此外还有单排、双排、螺旋、龙摆尾等队形。舞蹈中通常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平塘县      打猴鼓舞是毛南族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贵州省平塘县的毛南族聚居区。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万人口的毛南族中发展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击铜鼓,一人击皮鼓,多人表演,动作滑稽、诙谐,全模仿猴子,内容独特,被誉为舞蹈中的“活化石”。   打猴鼓舞的表演有男子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三种形式,整个舞蹈显现出狂、野、粗、灵的风格特点。打猴鼓舞分“猴王...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   羊皮鼓舞是羌族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神秘而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其动作既刚劲有力,又卑微谦逊,体现出舞者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释比也称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      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据传,该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鹤舞的白鹤造型生动逼真、舞姿优美,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显得欢快、热烈、祥和。   在三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