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称“打春”。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内乡县城和各个乡镇及镇平、淅川、西峡、邓县一带是该习俗的集中区域,来自周边湖北、陕西等地的民众也会赶来参加。 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内乡县衙,鞭打由当地长者指导扎制的纸...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源芒种开犁节是浙江省云和县梅源山区农民在每年芒种期间启动夏耕的一项民俗活动,民间也叫“牛大王节”,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云和县西南崇头镇一带以梅竹村、下垟村为中心的18个村落中。 梅源芒种开犁节以芒种祭神田、犒牛、开犁仪式为核心,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地方信俗融合,由当地民众集体开展实践传承,体现出当地对土地、耕牛、环境、物候的尊重,具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了设纽迎神、巡游祈福、芒种开犁、演酬神戏、吃仙娘饭等。 设纽迎神,即梅源地区各村设12个“纽”作为主事村,筹划...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送大暑船”,是以椒江区葭沚街道一带渔村为中心区域举办的集送五圣仪式、民间文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体传承的民俗活动。活动枢纽是以五圣庙为核心的5个庙宇,涉及星光村、星明村、五洲村等多个村落,从农历四月开始到大暑日止,时间跨度长达3个月,参与民众十几万人次,除了台州本地,北至宁波、南到温州的百姓都会赶来。 台州市椒江区位于浙江省东部,葭沚街道地处台州湾南岸,为椒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农业发达,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每年7...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夏季的开始。半山立夏习俗是杭州半山地区民众世代传承的,在立夏节气前后送春迎夏的系列民俗活动。这是他们协调地方生产生活节律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结晶,也表达了顺应天时、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立夏习俗的传承地半山街道,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北部的皋亭山脉,大运河南端,距市中心约1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皋亭山脉西端有一座半山腰建有娘娘庙的山峰,俗称“半山”,街道因此得名。相传该娘娘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明清以来,屡毁屡建,香火旺盛。从二月蚕季始至五...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社火是由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秧歌、霸王鞭、跑旱船、太平车、大头娃娃、高跷、抬阁、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表演形式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新疆社火在新疆各个地区都有分布。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昌吉市是新疆重要的农耕区和丝绸之路重镇,新疆社火在以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三地最具代表性。 清代乾隆年间,社火随军屯、民屯政策带到了新疆;清嘉庆时期,社火成为昌吉一带春节期间主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清光绪年间,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社祭是古代中国最庄严典重的礼制之一,广东省肇庆市“高要春社”所沿袭的是中国传统社祭中的“春祭”。 高要区位于珠江干流西江中下游,是明清两广总督驻地,有“总制两粤”的优势。远古中原社稷文化通过西江走廊向岭南传播,在高要积淀悠久。明万历十六年《肇庆府志·卷九》“土俗”记载高要等地:“春社,祈谷,醵钱市酒肴祀神,聚而群饮乃罢。”至今该民俗已存续四五百年。 高要春社是西江中下游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盛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辖下的河台、禄步、乐城等17个乡镇...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天后诞是香港广泛流传的以祭拜妈祖为核心、集戏班演出、巡游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庆典活动。 在香港,大家称呼妈祖为“天后”,将其视为地方的保护神,并建庙供奉。为感谢天后的庇佑,每年筹办“天后诞”,庆祝她的生辰。 香港的妈祖崇拜活动有着很长久的历史。南宋时期,天后故乡莆田林氏来到香港蒲岗定居,并在佛堂门盖了香港的第一所专门供奉天后的庙宇,成为人称的“大庙”,此后天后崇拜活动在香港得到广泛的发展,至今香港有达百所天后庙。香港主要的墟市(集市)都有天后庙,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盘王节(还盘王愿)是主要流传在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唐洞街道茶坪瑶族村、回龙山瑶族乡、八面山瑶族乡等瑶族居住地区,以纪念盘王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活动。 资兴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湘江流域耒水上游,罗霄山脉西麓。境内河流与山脉交错纵横,树木葱绿,山水相连。瑶族盘王节(还盘王愿)在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等典籍中有载述“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资兴瑶族先祖迁徙到资兴定居有1391年历史,一直延续着瑶族盘王节(还盘王愿)。1951年中央...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州龙船习俗是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民间社会主要在每年端午自发举行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的总称。它以村落、宗族为主体,以打龙船、雕龙头、龙船下水及竞渡等活动为主线,整合了大量人际互动、节庆、信俗、仪式、制作技艺、体育竞技、草药、饮食、民间传说等民俗生活和文化内涵。 端午期间的龙船活动通常于节前一个月开始,至端午龙船竞渡结束。道州龙船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包括“偷”龙骨树、架马、倒马、乐龙(迎新龙头)、开光点睛、安太岁、点俊(划旱龙船)、打犁头火、送瘟、划阴龙船(夜间下水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盘山区春官送福是宁夏六盘山地区流传的,由“春官(倌)”用“春官词”向百姓送祝福的一种春节习俗。六盘山区春官送福主要分布于宁夏固原市六盘山地区,在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和原州区一些乡镇广泛流传,尤其以西吉县春官词更具特色,传播、影响力更大。 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及中卫市海原县一带,地处黄土高原中西部及其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固原市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长期受中原文化、游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