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淄博市是中国陶瓷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陶瓷名城”。考古发现,淄博沂源扁扁洞为新石器早期人类居住遗址和制陶遗址。八千五百多年前,后李文化时期的古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陶窑,还有北朝时期的“寨里窑”,唐宋时期的“磁村窑”、“博山窑”等十几处古窑址。 淄博陶瓷充分利用当地的陶瓷资源,创造了色彩缤纷的陶瓷文化,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的风格。淄博陶瓷题材广泛,从日用品到陈设品再...
查看更多
汝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汝州市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到...
查看更多
汝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宝丰县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到...
查看更多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越窑是我国陶瓷烧造延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极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窑系,是最早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的窑场。 越窑的主要产地在古越人的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其制瓷技艺、装饰工艺和造型款式,在中国古代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尤其专门烧造的宫廷用瓷“秘色瓷”,成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的经典。 越窑青瓷的成熟工艺,使其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釉...
查看更多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流传的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是在清代咸丰元年(1851)俄罗斯人迁居新疆塔城等地区时传入的。一百五十多年来,俄罗斯族人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吸收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化,借鉴汉族的建筑技巧,发展出独具一格的俄罗斯民居营造技艺,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的俄罗斯民居营造技艺在房屋结构和装饰风格上的特点最为明显。以这种技艺建造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
查看更多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哈萨克族的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的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哈萨克毡房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工具。它采用木结构框架式组合,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哈萨克毡房主要由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精巧灵活,具有机动性,易搭、易卸、易携带,可防震,可随放牧生活不断迁徙移动。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包含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过程相当复杂。毡房营造者自制染料,并染出...
查看更多
蒙古包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
查看更多
蒙古包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
查看更多
蒙古包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
查看更多
窑洞营造技艺(陕北窑洞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陕北人民,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陕北窑洞。 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末清初。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
查看更多
1
83
84
85
86
87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