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论坛
目前,非遗工作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当代社会生活、文化实践、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保护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该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
查看更多
论坛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这一话题再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推上热门。我国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我国非遗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多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针对非遗保护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宣传等举措,让“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 且将新火试新茶 一片小小的东方树叶,蕴藏着勾连古今、通联世界的能量。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
查看更多
论坛
尽管学术界对傩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将傩与中国传统戏剧打通的研究却还有拓展空间,以东方视阈观照傩与东亚传统戏剧的比较研究则较为少见。2022年1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傩戏与东亚传统戏剧比较研究》一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该书由麻国钧编著,是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77)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共八章,五十六万余字,并配有二百四十余幅图片,其中绪论部分和前四章从宏观...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定窑陶瓷的烧制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发展史,其上限最早可推至隋代,下限基本认为失传于元代。战争、人才流失、创新不足以及原料枯竭是定窑技艺失传的主要因素。近代以来,在古陶瓷专家和考古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定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定瓷烧制技艺的恢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经河北省几代定窑人的艰苦探索,特别是以陈文增为首的定窑研发团队,实现了从技艺传承到文化提升的转型,进而走出一条独特的定窑复兴之路。 【关键词】定窑;定窑考古;定瓷烧制技艺;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在传统博物馆展陈内容发生扩展和展陈理念发生转变的当下,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需要,探讨非遗活态展示的相关概念、属性等问题尤为重要。活态的非遗特征要在非遗展示中呈现出来,既要注意辨析非物质性、无形性、活态性等属性,还要区别对待“原生态”展示、“准生态”展示、传承人“在场”展示以及传承人“离场”展示等非遗活态展示的类型。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活态;展示 引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传统手工制作宣纸的工艺比较复杂,在实施具体的工序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基于田野调查和多种试验,归纳总结了宣纸捞纸、纸帖成型、晒纸、检纸过程中纸病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克服宣纸纸病的相应对策。研究如何克服纸病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和提升宣纸的品质,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宣纸;纸病;原因;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2006年传统技艺类项目“宣纸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来自山东的非遗技艺葫芦烙画 新华社发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滑拳 光明图片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 新华社发 【热点观察】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赓续灿烂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更源于运河沿...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节日民俗的流变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节日民俗的自我调适中,节日记忆、地方景观与民间叙事彼此呼应,在文化想象中形塑了人们对节日民俗的感知机制。在遗产化语境中,节日的文化内涵被挖掘与凸显,同时节日也成为旅游或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活化或整合的重要场域。在这一过程中,节日民俗的发展与遗产如何被利用开发成为关键。 【关键词】端午节;节日民俗;自我调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节日根植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时间制度”,是一个...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与中亚各国交流合作的有益文化资源,其中的“口承语言民俗”更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事业中语言文化产品输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素材。“西北民族口承语言民俗研究”在当今虽未形成独立学科建制,但在以西北地域为依托的民俗学及民族文学领域,此类议题早已是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对象。在“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目标下,若将相关学术成果继续延伸至“跨文化交流”及“文化资源传承利用”等角度...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