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张树萍:初心不改,戏大于天
2018.07.31
人物
8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那时候,张树萍每天上学都会经过家附近的桂剧团,每当听到屋内传来的唱戏声,看到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排戏时,张树萍满是羡慕,学戏的种子也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所以,每次只要有桂剧团、曲艺团、歌舞团招收学员,她都会报名,可惜考了几次都没有如愿。 直到13岁,张树萍在参加广西艺术学校的招生时,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小金凤”尹曦。受到尹曦青睐,张树萍顺利过关,开始正式步入梨园学艺。其间,张树萍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学...
查看更多
让民间故事代代相传——记浙江绍兴徐文长故事大王吴传来
2018.07.26
人物
吴传来在给百姓讲故事(绍兴市文化馆 供图)浙江绍兴古城,台门如星,有句民谚云:“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有三千多。”这一极具特色的建筑模式,蕴藏着绍兴古城老一辈人的岁月记忆,推门而进的天井里、曲径上、花园里似乎都散落着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奇闻逸事。徐文长的故事、绍兴师爷的故事、王羲之的故事……大人们讲得兴致盎然,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台门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那些代代流传的民间故事也从此散落于民间。 在绍兴,有一位老人叫吴传来...
查看更多
泥巴艺术的守望者——记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牙合甫江·玉素英
2018.07.25
人物
新疆土陶制品(图片来自网络)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制品题材广泛,造型丰富,极具个性和表现力,艺术观赏价值颇高。而流传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更是在众多制陶法中别具一格,其深受古龟兹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图木舒克市,如今掌握该技艺的人已不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16连的牙合甫江·玉素英是其中手艺最为精湛的,他制作的土陶器非常受人喜爱...
查看更多
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2018.07.21
交流培训活动
摘要:2018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称研培计划)年度考核工作。根据考核结果,2017年度研培计划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实施效果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组织上,各参与高校理念认识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合理,研培学员与高校师生持续互动,“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工作目标基本达到。学员遴选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整建制招生成为主要方式;学员回访频次和工作深度都有明显提...
查看更多
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记“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
传承
人柴战柱
2018.07.20
人物
柴战柱在创作绞胎瓷作品 从18岁时的一名普通的烧炉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
传承
人,柴战柱用了36年。36年的华丽转身,源于他对绞胎瓷事业的执着和付出,源于他对于绞胎瓷艺术的热爱与痴迷。 记者了解到,在最新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中,柴战柱作为“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河南唯一一位
传承
人入选。另外,由柴战柱创作的绞胎瓷作品《中华龙》《硕果累累》入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下册《美术》电子教材中。“龙是华...
查看更多
远古之声入耳来——访鄂伦春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关金芳
2018.07.18
人物
关金芳在演唱鄂伦春族民歌 “我是兴安岭的鄂伦春人,我以狩猎为生……”“看这森林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际……”60年后,关金芳几乎已经记不清儿时跟随长辈狩猎的情景,但曾祖父口中高亢圆润、悠扬婉转的鄂伦春族民歌仍清晰地镌刻在关金芳的记忆里,同时也被关金芳和她的学生们传唱着。 关金芳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鄂伦春族聚居村——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白银纳村。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人能歌善舞,他们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形成了...
查看更多
内蒙古耄耋非遗
传承
人曹纳木:保留民族独特风貌
2018.07.16
人物
非遗
传承
人曹纳木(受访者供图)“以前的日子是论天过,现在是论秒的,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就是没那么多时间了。”7月2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人的曹纳木一字一顿地说道。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婚礼文化
传承
基地——鄂托克前旗见到曹纳木时,他正忙着整理、翻译鄂尔多斯民歌。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曹纳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项目代表性
传承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曹...
查看更多
匠心琢“仙作”,刀下绘乾坤——访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黄福华
2018.07.12
人物
黄福华在工作中 喜欢红木家具的人想必对“仙作”并不陌生。“仙作”即福建莆田仙游县的古典家具制作技艺,源于唐宋,兴于明清,凭借款式典雅、结构严谨、用料考究等特点,“仙作”与“苏作”“广作”“京作”并称中国传统家具四大流派,在高端红木市场占据半壁江山,而黄福华就是“仙作”匠人的领军人物之一。 黄福华出生在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的一个匠人之家。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古典家具——父亲黄春高开了个家具作坊,和母亲还有几位叔叔终日靠打家具...
查看更多
郭海博:铁板浮雕技艺
传承
人
2018.07.12
人物
郭海博在铁板上作画 笔墨纸砚,点画勾染,纸上作画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和人生理想的传统方式。然而在河北,有这样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以铁锤做笔,铁板做纸,打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充满乡愁和乡思的铁板浮雕作品。他就是开创了铁板浮雕艺术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郭海博。 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 走进郭海博的工作室,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冷硬中不乏生动、色彩与温度的铁板浮雕,郭海博正锤錾并举,铁笔龙蛇,时而金声玉振,时而黄钟大吕,时而烈焰烧灼,几经雕琢,一幅凹凸雅韵、形...
查看更多
綦涛:为传统手工技艺注入时尚价值
2018.07.12
人物
綦涛在研究荣昌夏布创新产品。 她出身于艺术世家,10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夏布的
传承
保护与创新发展,还培养了千余名妇女及女大学生掌握专项手工技能,帮助她们创业就业……她就是荣昌夏布代表性
传承
人綦涛。 綦涛从小热爱国画和书法,在2007年被夏布的制作工艺吸引之后,同年便创办壹秋堂夏布坊。她说:“真正将希望变为现实的,属于那些许愿之后踏实践行的人。” 初出茅庐就经历考验重重 夏布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
查看更多
1
15
16
17
18
19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