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琴匠不是真正懂琴之人"
2009.06.05
人物
"琴匠不是真正懂琴之人"古琴家桂世民日前在中山成凤古琴社举行专场音乐会,并向爱好者介绍古琴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且琴排在首位,古人就是用这些来陶冶情操的,历史上曾流传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如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卓文君凤求凰的故事,还有诸葛亮唱空城计在城头弹的是古琴,林黛玉葬诗焚稿弹的也是古琴。由于古琴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惜,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2003年...
查看更多
金松群,续写宫梳名篦新的美丽
2009.04.27
人物
金松群,续写宫梳名篦新的美丽 国内第一家梳篦博物馆4月28日就要在常州市勤业桥下运河边试开放了,金松群望着这片厂馆一体的漂亮的中式建筑,心情格外舒畅。 金松群身材高大,初次见他的人,都认为他酷似中年的毛泽东,怎么也不会猜出他是一名心灵手巧的梳篦工艺师。1963年从常州冶金技校毕业后就开始梳篦制作生涯,从工艺师、车间主任、厂办主任、经理助理,直到厂长,2002年改制后他任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和其他民间工艺一样,曾经被誉为宫梳名篦的常...
查看更多
一生钟爱是昆曲
2009.04.21
人物
一生钟爱是昆曲----记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 著名昆曲专家、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现已年近八旬。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休,也已经好几年。可是他对昆曲的热爱,却有增无减。这些年来,他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阐发昆剧精华、传扬昆曲艺识不遗余力。可以说,他一生钟爱的就是昆曲。 吴新雷,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6年考取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陈中凡教授指引下,他的专业方向是中国戏曲史,重点是昆剧学。为了继承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优良传统,倡导理...
查看更多
传承
七代 木偶还能刻多久
2009.04.14
人物
传承
七代 木偶还能刻多久 71岁的徐竹初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呆在他的木偶世界里,徐竹初可以一连几天不说一句话,“因为他觉得,跟人说话的时间多了,跟木偶说话的时间就少了。”徐竹初的儿子徐强说。看到人们的赞叹,听到人们的笑声,这是徐竹初最开心的时刻。“这次到北京举办展览,看大家对木偶那么感兴趣,父亲很激动,话说得太多,结果住进医院。” 长年与木偶为伴,徐竹初常常将自己当成木偶,也将木偶当成自己,“它笑我跟着笑,它愁眉苦脸,我刻起来心情也忧愁,好像我...
查看更多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2009.03.25
人物
“鱼皮衣”传人尤文凤 尤文凤和她雇的俩人,缝制了12天,用了50多条十二三斤重的大马哈鱼的鱼皮,终于完成了这件传世之作――一件散发着淡淡腥味,灰白纹路的大襟鱼皮衣服,它的袖口和下摆,还点缀着赫哲族的吉祥图案云卷和浪花。 在今年2月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这件鱼皮衣服吸引了无数眼球。头戴雪兔毛鱼皮帽,脚穿鱼皮靴子的尤文凤,坐在展台前,不厌其烦地回答着观众的问题。 “每天到这旮旯的看这件‘大哈"的人老厚老厚的。”这...
查看更多
龙氏木雕船传人-龙从发
2009.03.16
人物
龙氏木雕船传人-龙从发记者毕云 通讯员朱林飞 记者尚炜摄龙从发在江边对着过往的船写生老伴是龙大师的好帮手,他作品上的帆都是她做的几十年的木雕创作,让他的十个手指变了形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与龙从发亲切握手 出场人脸谱 龙从发:男,71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北木雕船工艺的
传承
人,与其父的共同作品《端午龙舟》至今仍是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展品。 2009年2月,龙从发进京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王树村:年画一生缘
2009.02.25
人物
王树村:年画一生缘 氧气机上放一块木板当工作台,一边是年画图片,一边是工具书籍。当记者来到王树村的家时,他正坐在这个“工作台”前,一边吸氧,一边工作。 王树村虽然已驶入86岁的生命航程,且体弱患病,但对民间艺术热爱不减。他著作等身,收集了10000余件包括年画、刺绣、民间玩具等在内的传统民间艺术品。“要写的书太多了,再给我10年就好啦!”他感叹。 爱国情怀成为收藏原动力 王树村常说:“我与年画的缘分是一辈子的。” 中国传统年画有“南桃...
查看更多
陈亚先:半个世纪持盈守虚
2009.02.10
人物
陈亚先:半个世纪持盈守虚 陈亚先工作照 杨守玉(左)和陈亚先 日前,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我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第一序位代表性
传承
人的称号。陈亚先大师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师从乱针绣开山鼻祖、刘海粟的表妹杨守玉女士,半个世纪持盈守虚,不仅守住了这门常州人创建的传统工艺美术,并倾其毕生精力
传承
创新,将常州...
查看更多
去了,最后一个祁太秧歌大师
2009.02.02
人物
去了,最后一个祁太秧歌大师图为祁太秧歌大师“香蛮旦” 岁末,荒郊,新坟,旧友,秧歌声声…… “香蛮旦”,一个蜚声晋中平原的祁太秧歌艺人,以80岁高龄,刚刚安息于太谷乡下团场村外。 2008年12月13日,以研究祁太秧歌著名的山西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阎定文教授、任俊文讲师,正在晋中学院开设“祁太秧歌课程”的晋中音乐家协会主席、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常士继教授,以及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年轻教师常晓菲,学子弓宇杰、李国英等一群祁太秧歌研究者、爱好者,一字儿排...
查看更多
刘振义:民间鼓吹乐艺人的苍茫往事
2009.02.02
人物
刘振义:民间鼓吹乐艺人的苍茫往事 在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绰号“刘大喇叭”的刘振义,那是相当有“号”,而且声名远播辽南等地。事实上,正是在刘振义等老艺人的
传承
下,辽南民间鼓吹乐不但没有“断种绝迹”,还得以发展与繁荣。隆冬时节,在农家炕头上,记者听95岁高龄、而今唯一健在的“辽宁鼓乐”
传承
人、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
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
人刘振义老人,诉说着他那色彩斑斓的人生故事。 意外拜师 起初,“伪满”时期,“伪...
查看更多
1
40
41
42
43
44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