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2   星期二   农历六月廿八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非遗生产性保护难题:弟子难招  人才难留   - 关注焦点   2012年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京开幕。   这次从全国共选取180多个项目参展,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活动邀请160余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这次展览显示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作用和成果,也为今后非遗的保护提供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如何把握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度”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之一,“生产性保护”的实施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思路。然而,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在面对市场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也时常迷失方向,如机器刻制的皮影、复制印刷的唐卡等,这些机械产物使得非遗制作技艺发生了扭曲和改变。如何把握好非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度”,怎么更好地实施“生产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举办期间,文化部非遗司在京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拂去历史的尘封:对荆州高校学生非遗体验的思考吴丹   鼓盆歌、马山民歌、挑担围鼓……和许多地方一样,在荆州,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老玩意”,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民间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很多非遗项目濒临灭绝。  在荆州,有这样一个大学生社团--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研究社团(简称“长大非遗社团”)。该社团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11年的暑假,长大非遗社团又组织社团成员奔赴各自家乡或留在荆州进行非遗调查。近日,记者倾听了他们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亭皮影戏鼓声灯影里的瑰宝——为更好传承下去,皮影戏走进课堂李泳君 崔维成   陈守科在幕后表演     皮影戏由两人组成,一人操作演唱,一人敲打锣、鼓、梆子伴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作小电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皮影戏在全国都有流行,在枣庄地区大概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时的贫苦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就四处拜师学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会东西游,吃穿不犯愁。”    山亭皮影系祖传,已传到第四代  52岁的山亭皮影戏传承人陈守科,在台儿庄古城内有一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李长春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4日下午来到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下午4时许,李长春来到展馆,听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情况介绍,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演示的精湛技艺,并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情况。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探秘:温州“首饰龙”手工制作的独特技艺     乐清首饰龙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首饰龙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除了当地老百姓用来娱乐外,还蕴涵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游行活动,人们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    配合着喜庆的背景音乐,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玩偶在色彩缤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钧瓷烧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坚守手工制作的底线    “手不离泥,泥不离手”。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的技艺展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见他撸起袖子,拿起从河南禹州带来的陶土,开始在转盘上拉起坯来。仅几分钟,原本硬邦邦的泥土就迅速幻化成了一个造型精美的器皿。能在现场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到和泥、拉坯等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让不少人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钧瓷始烧于唐代,成熟、鼎盛于宋...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龙泉青瓷四十载缩影 从沉寂一隅到再次响誉世界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定昌来说,永无止境是他的艺术追求徐定昌青瓷代表作品之一梵山玉音   从浙江省龙泉市国营上垟瓷厂的一个普通员工,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一条从艺之路,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徐定昌走了整整四十年,而他的青瓷人生也是青瓷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沉睡、苏醒、中兴,及至再次迈向复兴的真实缩影。    龙泉青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在吸取发扬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的基础上,在宋代达到颠峰,因“青如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龙年谈与龙有关的民俗:二月二吃春饼不做针线       龙文化和中国民俗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步入龙年,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有关中国龙的“民俗文化”,与龙相关的物件也受到热捧。今年的大版龙票,一整版20枚,整版面值不过24元,但发售首日,其价格就超过160元,市场最高价甚至达400元。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物,龙的形象深入到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生产性保护之路:坚持手工制作独特性来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中,经济效益从来不应该是我们着眼和追求的目标,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伤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表演化和商业化倾向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2月7日上午,北京正经历着一次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前来观看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热气腾腾。展馆外的广场上,山东海阳盘石店镇薛家大秧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展...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