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8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一   谷雨 谷雨
搜索
其他新闻
大地震后抢救保护羌族文化    地震中,汶川最大、最古老的羌寨垮塌。    地震不仅减少了羌族的人口,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会有人从山区搬到大城市居住,这将给保护羌族文化带来新的困难。    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族)历史悠久,现有人口约32万人,其中70%以上分布在四川。四川境内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这几个地区中,除了松潘以外,其他都是这次5?12大地震的重灾区。虽然还没有最终的伤亡数据,目前...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专家座谈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      5月30日,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国家民委主办,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到会并讲话。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从事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建议,对羌族物质文化的历史文物古迹等,要按照“整旧如旧”原则加以恢复;对体现羌族衣食住行的现存物质文化,要加以保护和恢复,在传统的基础上恢复并考虑防震和现代科学技术...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震灾殃及羌族民间艺术           编者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赋予羌笛的意味未免悲凉、肃杀,但因诗句流传甚广,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因此广为人知。与羌笛这种古老的乐器一样,羌族的刺绣、剪纸、碉楼等民间艺术形式同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表征。突如其来的地震使羌族人口数量有所下降,灾后重建期间,很多人会从山区搬到其他城市居住,这将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巨大困难。我们不禁为那些代代相传的原生...
查看更多
瑶族服饰
2008.05.28
专题报道
瑶族服饰湖南常宁瑶族湖南隆回花瑶一    人类服装具体起源何时,恐怕难以准确考证,但是人类的童年从蒙昧时代进入早期文明,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衍变了生活方式,劳动成了主要的生存手段和过程,人类又在实践中掌握了耕织技能,于是服装在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衣、食、住、行”中排在了首位。劳动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验证了服装最早源于使用功能。    瑶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丰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古代一直就有盘瓠后人“好五色斑衣”的说法,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分有头饰、胸...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保护关键在于提高文化自觉     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作为全国的综合试点省,浙江无论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名录项目的数量,保护工作机制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还是保护管理工作机构的组建,都为全国瞩目。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浙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建新。    ...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文脉,在刀尖下传承--上海嘉定竹刻的前世今生    上海嘉定竹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独具风格特征的艺术,不仅其自身存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嘉定竹刻是上海郊区一种古老的文化品牌,走过400多年风风雨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新型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嘉定竹刻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声名远播。晚清之后,嘉定竹刻出现了生存危机,竹刻艺术趋于停滞衰落,只到如今,嘉定竹刻的重现传承。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老字号 活着为何那样难?    南京西路942号,每天早上10点,陈月琴都会准时打开商铺大门,摆放样衣,十几年如一日。     陈月琴是开开集团旗下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简称龙凤服装店)总经理,已经在龙凤服装店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自2004年财务出身的她接手龙凤服装店以来,一直都在为服装店维持生计绞尽脑汁。     龙凤服装店是南京路上仅存的一家原汁原味的老店。     1938年,17岁的朱林清独自来到上海进了一家叔伯所开广帮成衣铺学习裁剪工艺,经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麒派后继有人难掩艺术传承危机麒派名家陈少云    作为上海京剧院的首任院长,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所创造的麒派艺术一直是南派老生的重要流派,并和马连良的“马派”并称为京剧界的“南麒北马”。但如今,麒派艺术在全国范围却人丁冷落,目前活跃在全国舞台的,除了上海的陈少云和吉林的裴咏杰两人,几乎再难找到其他传人。前晚,作为上海麒派老生的“独苗”,麒派名家陈少云正式收了上海戏校的朱丁吉和北京京剧院的冯盛章为徒,这也是年届六十的陈少云首开“山门”。由于麒派艺术“后继有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间书会艺术:活力与危机并存    民间文艺作为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是激活农村文化的“酵母”。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民间文艺也被一些所谓的时尚艺术撕扯、摧折、吹散,使农村文化缺乏内在活力。   4月底,记者采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和山东惠民县、河南宝丰县民间艺人时,发现一些民间文艺形式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传承人危机,深深感到: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和新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会再兴?D?D彰显民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抢救北京绝活     28岁的李晶正专心地在已经扎制好的风筝上绘制着一只鹰。李晶做的风筝,就是在京城流传数十年的“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的创始人为孔祥泽,自幼喜爱风筝。1943年,他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偶然间抄录到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中的风筝起放原理、扎糊技法以及绘画要领,经过常年细致的研究临摹复制,最终创造出一套具有鲜明风格的风筝技艺。为了不忘曹雪芹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