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903)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7)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8)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有一双眼睛一生凝视茅台
2009.10.13
专题报道
有一双眼睛一生凝视茅台茅台酒酿造技艺
传承
人季克良 今时今日,作为存世的中国白酒“活化石”,人们在仰望茅台酿造的高度时,总会想起一个人,他45年潜心解读神秘茅台,演绎了一段与国酒的旷世情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人季克良的悟与得 远观季克良,感觉似熟玉。 含蓄,隽永,典雅,深邃。 近谈,如此感觉更强烈。 在1个半小时的访谈中,看着他满头经岁月雕刻而成的银发,听着那来自光阴深处的故事,感悟他眼眸之中的智慧之光,时空仿佛...
查看更多
河南坠子:昔日“文艺轻骑兵”面临窘境
2009.10.13
专题报道
河南坠子:昔日“文艺轻骑兵”面临窘境 王红利 河南坠子是中国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中原民族风格,唱腔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2008年11月3日,“河南坠子发源地――开封”授牌仪式在东京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开封被确认为河南坠子的故乡。能够获此殊荣,对于开封曲艺界特别是从事河南坠子的艺人们来说,是一件无比欣慰的事,这也再次为开封厚重、辉煌的曲艺文化增添了一道亮色。为什么说河...
查看更多
王志步:胶东大鼓一唱七十载
2009.10.13
人物
王志步:胶东大鼓一唱七十载 听胶东大鼓的村民还不少。文化馆工作人员来送慰问金。年龄大了,跟不上队伍,每次王志步都落在最后。 “铁拳砸了几十下,只打得个猛虎两眼鼻孔冒血浆,好武松还是一个不住地打,决不让猛虎再还阳,众明公您要是听了这段事难把那其中含义细思量……”昨日,在栖霞市西城镇左家村,一群盲人围坐一圈,有拉二胡的、有打鼓的、有打板的、有弹弦的。一段《武松打虎》过后,围观的村民齐声叫好。这里打鼓说书的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大鼓的
传承
人87岁的王志...
查看更多
能登台的艺人只剩5人 南京挽救古曲种"白局"
2009.10.13
专题报道
能登台的艺人只剩5人 南京挽救古曲种“白局”云锦工人现场唱白局南京白局表演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一枝园找到二条巷、三山街找到四圣堂……” 明清年间,边织云锦边唱小曲是南京织锦工人工作时常见的情景。工人们哼唱的小曲,正是南京人俗称的白局。但在今日南京,却是织者不会唱,唱者不会织,白局已濒危失传。 为恢复南京云锦昔日边织边唱的盛况,日前,在南京市政府提供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下,南京白局新传人传习基地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开课,20名...
查看更多
戏剧的活化石――地戏
2009.10.13
专题报道
戏剧的活化石――地戏(摄影:杜丽丽)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邻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
查看更多
从日本韩国经验看中国戏曲类文化遗产保护
2009.10.12
论坛
从日本韩国经验看中国戏曲类文化遗产保护苑 利 对中国而言,戏曲在文化遗产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近20年我国传统戏曲中相当部分已经面临灭绝边缘,刚刚起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还来不及对戏曲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机理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其保护难度不能说不大。如果认识不清或是方法不对,就可能给中国戏曲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那么,从宏观上说,中国的戏曲类文化遗产将要面临怎样的难题?我们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中国戏曲娱神?娱人?娱己...
查看更多
杨柳青年画――在濒危与繁盛间跋涉
2009.10.12
专题报道
杨柳青年画――在濒危与繁盛间跋涉 邢宇皓“刻版”是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第二道工序,工艺十分考究。图为杨柳青年画的四位
传承
人之一王文达老人正在用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木版。“套印”位于“雕刻”之后,是杨柳青年画制作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是手工“彩绘”,它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 编者按 从辟邪、祈福脱胎而来的年画,已经伴随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随着现代化中国向农耕社会告别,年画传统也日渐式微...
查看更多
打了千年“曲棍球”的达斡尔人
2009.10.12
专题报道
打了千年“曲棍球”的达斡尔人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而后又神秘消失,那就是契丹。近年来,经过史学家的考证,现在繁衍生息在大兴安岭南麓的达斡尔人,就是契丹族的后裔。8月19日,采访团来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探访骁勇善战的契丹后裔,感受流传千年的“曲棍球文化”。 穿越千年的契丹遗民 “莫力达瓦”是达斡尔语,意为“骑马才能翻越的山”。莫旗境内的莫力达瓦山,山高路险,故以山名之。莫旗,恰似祖国版...
查看更多
灿若云霞自天然――黎族神奇的染色技艺
2009.10.12
专题报道
灿若云霞自天然――黎族神奇的染色技艺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特有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少文化现象从远古产生,一直存续数千年,今天仍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它们的遗存,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奇观。 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黎族社会发展明显加速,并日渐与外部社会溶为一体,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黎锦工艺,这块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查看更多
"女制陶男莫近" ――访广西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传承
人
2009.10.12
专题报道
“女制陶男莫近”――访广西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传承
人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
传承
人羊拜亮(右)选泥 编前语 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
传承
人名单上,我省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传承
人、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羊拜亮 (女)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传承
人、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容亚美 (女)名列其中。她们的身上,
传承
着怎样古老的技艺?她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
传承
? 一个小时制成煮菜陶皿 昌江黎族原始手工...
查看更多
1
1650
1651
1652
1653
1654
179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