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其他新闻
和谐新疆――木卡姆歌者的新春     近些年,新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因得到抢救性挖掘焕发了新的生机,被誉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的经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下午,新疆莎车县的木卡姆艺人阿布来提赛来都会坐上自家的三轮摩托,来到县城中心的一座宫殿式的建筑,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投资建设的木卡姆传承中心之一,来自民间的木卡姆艺人会...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港四项传统活动向国家申遗 大坑居民于中秋节期间进行舞火龙活动,以求合境平安(资料图片)     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国家申请,将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香港潮州人盂兰胜会,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计结果将于明年六月公布。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有关项目在本地社区已传承了百多年,具相当的代表性和获得社会普遍认同,希望借申报为日后在香港建立一套全面的申报及评选机制提供参考。  国家文化部于今年七月邀请特区政府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总理走进年画村    一年前,四川绵竹年画村村民们绘在墙上的年画,在地震中与房屋一道,坍塌在地。  一年后,年画村的年画产业,与村民们重建的新房一道,重新站了起来。  9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这个劫后重生的新村。四川有福,有这样好的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车行至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口,路边房屋墙上的五彩年画告诉人们:年画村到了。  “总理好!”温家宝一下车,数百群众就以热烈的问候和掌声迎接他。  68岁的村支书杨继才挤出人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斡尔族“哈尼卡”剪纸艺术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语言,汉语译为“眼仁”也可以译为“玩偶”,指非常小巧的纸偶玩具。“哈尼卡”剪纸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保护、传承价值,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达斡尔族的“哈尼卡”剪纸也在失传和濒于失传。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多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
查看更多
论坛
 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陈宗花    论文摘要: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评价标准问题存在着严重偏差,这种偏差在原生态民歌比赛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生态唱法存在的评价误区,折射出了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只有对评价标准问题及时地予以纠正,打破一元制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多元的艺术评价机制相伴随的,应是多元的生存...
查看更多
论坛
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杨 敏 王 勇  [摘要]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
查看更多
论坛
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乔成栋   【摘要】  通过民族医药保护现状的分析,探讨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和措施,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民族医学”是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与西方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国的中医和藏医、蒙医等各少数民族医学[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
查看更多
论坛
浅论公众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层”方圣德    论文摘要:公众的保护意识制约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这一观念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大部分研究者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去把握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工程,这是与国外保护策略的不同之处,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之一。笔者试图从公众的保护意识方面来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自古暨今,中国文化的主导者们“教民追孝”,“孝性”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世界上没有哪...
查看更多
论坛
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范秀娟    内容提要:“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指的是:在当代中国,民歌社会即前工业化的少数民族社会正以传统艺术的日益消亡为代价追求现代社会的接纳和认同;而现代都市化社会则以对民歌社会的古老艺术的回望来追想业已失去的牧歌时代,并以此为契机重构都市化过程中疏远甚或失却了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努力形成有文化根基、有地方特色和更大认同感的区域文化。本文以广西黑衣壮社会艺术的衰落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黑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古老艺术的现代出路       南北泥塑各具神韵     都是玩泥巴的手艺活儿,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南北及各地的泥塑也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流派。在北方,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塑造的人物惟妙惟肖,艺术风格以写实为主,比如塑造人物,有明确的比例。以头的比例为基准,按照“行七、坐五、盘三、蹲四”的比例来捏出不同情态下的人物形象。据传,由于塑造的人物形象逼真,以至于当时的京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