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0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十七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9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0)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9)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赫哲族伊玛堪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
查看更多
乌力格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意为“蒙语说书”,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在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的东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雅步干乌力格尔是乌力格尔的一个分支,长期流传于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民众之间。 雅步干乌力格尔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讲述为主的散文体,二是以唱为主的韵文体,三是说唱结合体。其内容包罗很广,民间口头流传的短小故事、古老的传说故事“陶力”(民间史诗...
查看更多
答嘴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在吉林省主要流布于梨树县,遍及22个乡镇,尤其在梨树镇、郭家店、刘家馆、喇嘛甸、榆树台、孟家岭、十家堡等地流传较为广泛。 梨树二人转的道具为扇子、手绢、大板、手玉子等,表演的剧目有上千部,特别是由乾隆年间梨树著名二人转艺人双菊花自编自演的二人转《小两口回门》传唱至今。二人转有广狭二义,广义包含单出头、拉场戏、坐唱、群唱等;狭义二人转民间称“双玩艺”“双条”。二人转演员...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辽宁省辽阳市是其重要的流布地区之一。 辽阳二人转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梆子、嗡子、大板、扬琴、中胡等。板胡、二胡、唢呐为二人转乐器“三大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等。经常演出的作品有《十八里相送》《大观灯》《小天台》《小住家》《小拜年》《马前泼水》《马寡妇开店》等。二人转的表演讲求唱、念、做、舞、绝“五功”,在各地的风格迥异。辽阳...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绥棱县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为伴...
查看更多
东北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
查看更多
歌册(东山歌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东山县 东山歌是在广东潮州歌传入福建东山后经过地方化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民间俗称“唱歌册”。传唱过程中先后融入了南音等其他地方曲种和音乐的艺术因素与曲调,具有东山地方特色。 东山歌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照本宣科式地吟唱长篇韵文体的叙事“歌册”。节目内容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唱词押韵顺口,唱腔韵律平稳。传统的歌册节目有《万花楼》、《崔鸣凤》、《陈世美》、《凤娇与李旦》、《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20世纪...
查看更多
汉川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汉川市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是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且蕴藏的传统最为深厚。 汉川善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
查看更多
鼓盆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盆歌俗称“丧鼓”“孝鼓”等,是一种以击鼓板伴奏、演唱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古老曲艺。鼓盆歌源于古代楚地“击缶”“鼓盆”的祭灵习俗,目前流布于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湖北省荆州市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鼓盆歌已发现曲目上千,其中传统的800篇以上,新创的近200篇,语言生动活泼且形象鲜明。鼓盆歌的表演多为一人击鼓说唱,以唱为主,后来发展为二人二鼓、多人多鼓站立演唱的情形,唱腔质朴,板式丰富、清晰,逐渐发展为演唱历史人物的故事劝慰亡者,教育后辈发扬传统、报恩行孝。澧...
查看更多
1
917
918
919
920
921
179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