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1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初七   大暑 大暑
搜索
普米族搓蹉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搓蹉汉语意为“跳舞”,是普米族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磴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由于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以羊皮鼓击节,因此又被称为“四弦舞”、“羊皮舞”。   搓磋源于普米族传说,据说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伙子,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与仙女相会,第二天清晨仙女飘然而逝,小伙子为了纪念心中的仙女,便创作了一套搓磋舞。搓磋舞有很多形式,比如...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纳西族热美蹉是纳西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一种原始集体歌舞,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坝子东北的大东乡,包括玉龙雪山以东、金沙江以西的崇山峻岭和沿江小片河谷地带。“热美蹉”是纳西语的汉字记音,纳西族热美蹉的历史沿革无明确的文字记载,据和世文等人对丽江地区歌舞的对比研究,它与至今保留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宁蒗一侧的“窝热热”十分相似。   纳西族热美蹉将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完整成套,表演时男女混唱,集体舞蹈...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休闲或欢乐时,彝族人往往都会跳起它。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各有不同称谓,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流传于撒尼彝区的三弦舞称“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参加,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着节奏伴舞。彝族三弦舞分为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两种,年轻人跳舞时用的是大三弦,所以叫“大三弦舞”;中老年人跳舞时用的三弦较小...
查看更多
乐作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红河县      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乐作舞,彝族民间称为“载比”;哈尼族民间称为“哈塞塞”,又名“龙纵撮”。   “乐作”的称谓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哈尼语音译,“乐”是大家之意,“作”是玩跳之意。“乐作”就是大家来跳乐。据说在彝族中“乐作”这一名称是石屏、建水人称红河南岸彝族舞蹈的别称。经过近百年的演变,“乐作...
查看更多
彝族左脚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牟定县      彝族左脚舞,彝语称为“咕遮”,古名“堕左脚”,是彝族一种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它是在彝族长期的刀耕火种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歌、舞、乐合一,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对牟定县彝族人民乃至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彝族左脚舞表演时,唱腔多样,舞姿起时先起左脚,垫三脚踢一脚,基本步法有直脚、甩脚、垫脚等,特殊动作为串花、翻身等。小伙子们弹起龙头四弦...
查看更多
彝族老虎笙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双柏县      彝族老虎笙是一种同时具备祭祀性和自娱性的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其主要动作是模拟老虎的各种动态,生猛有力,体现了彝族人民图腾崇拜的习俗,古朴传统。   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他们崇虎、敬虎,以虎为祖先,自称“倮倮”,即“虎族”。双柏县法镇的小麦地冲是老虎笙的发源地,居住于此的彝族每年正月初...
查看更多
彝族跳菜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流传的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长期以来一直在南涧彝族地区传沿不绝。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在《奉圣乐》伴奏下,舞者捧盘或托盘起舞,舞姿多以旋转为主,舞袖旋转,姿态繁多,时而刚劲,时而蹁跹。   彝族跳菜常见的有“席间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表演跳菜”以“席间跳菜...
查看更多
博巴森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理县      博巴森根藏语意为“狮踞龙盘的藏人”,它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村独有的一种舞蹈,以嘉绒藏区的四土锅庄形式表现清代道光年间五屯(今理县所辖杂谷、甘堡、上孟、下孟、九子等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俗。   博巴森根是藏族屯兵为纪念抗击英军的战斗和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而创作的,它通过对屯兵骁勇善战精神的歌颂,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博巴森根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举行,届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舞蹈分为两部分,整...
查看更多
甲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盐源县      甲搓(甲措)是摩梭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及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长期以来一直在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与摩梭原始的宗教达巴教及生产、狩猎和战争等密切相关。   甲搓即打跳舞或锅庄舞,“甲”为美好之意,“搓”为舞的意思,就是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这种舞节奏明快,舞步刚健粗犷。通常由一吹笛子或芦笙的领舞者起头,舞伴们面向火堆,紧挽手臂,五指交叉,随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舞步随音...
查看更多
得荣学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得荣县      得荣学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得荣县子庚乡、子实、阿村村境内。它主要使用得荣方言表演,以得荣锅庄韵调为基本音乐,以得荣锅庄舞步为基本舞步。得荣学羌源远流长,其起源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上千年以前即已出现,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在得荣子庚地区以歌舞形式传承至今。千百年来学羌一直使用得荣方言和韵调传播,没有引起注意,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它的存在。   得荣学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