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华安县      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台湾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兰屿岛和西部平原,以及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高山族拉手舞可在喜庆节日或婚庆仪式上表演,也可在平时供娱乐之用。日常跳拉手舞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盛大节日时参加者可达数百人之众。跳舞时参加者围成一圈或数圈,多沿着圆圈或面向圆心进退,此外还有单排、双排、螺旋、龙摆尾等队形。舞蹈中通常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平塘县      打猴鼓舞是毛南族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贵州省平塘县的毛南族聚居区。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万人口的毛南族中发展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击铜鼓,一人击皮鼓,多人表演,动作滑稽、诙谐,全模仿猴子,内容独特,被誉为舞蹈中的“活化石”。   打猴鼓舞的表演有男子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三种形式,整个舞蹈显现出狂、野、粗、灵的风格特点。打猴鼓舞分“猴王...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   羊皮鼓舞是羌族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神秘而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其动作既刚劲有力,又卑微谦逊,体现出舞者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   释比也称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      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据传,该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鹤舞的白鹤造型生动逼真、舞姿优美,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显得欢快、热烈、祥和。   在三灶...
查看更多
朝鲜族鹤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鹤舞是发源于朝鲜的一种民族舞蹈,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它最早是大型宫廷歌舞五方处容舞中的一种穿插表演形式。李氏王朝时期,鹤舞在表演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两只鹤围绕两朵莲花翩翩起舞,形成独立的“鹤立莲花台舞”。传入中国后,经民间艺人重新加工整理,演出形式更为完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延边地区各县市得到普及。目前,鹤舞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安图县流传十分广泛。   朝鲜族鹤舞风格朴...
查看更多
靖边跑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靖边县      靖边跑驴是陕西靖边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有“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俗称,主要流传于靖边的宁条梁镇、东坑镇、镇靖乡等乡镇。据光绪《靖边县志》记载,跑驴在清代的靖边已相当盛行。   跑驴表演技巧丰富,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情趣。它通常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下有支架和4个小轮子,用电灯泡做眼睛,以兔皮、驴皮、驴耳、驴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料进行装饰,使“驴”成为...
查看更多
翻山铰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平昌县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铜质小镲“铰子”的男性舞蹈,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平昌县一带。铰子原是俗称“端公”的平昌巫师使用的法器,当地居民遇到灾病,便会延请巫师击打铰子,以或风趣或优美的各种动作娱悦鬼神,使之不再为害。明末清初,翻山铰子在平昌十分盛行。至清代末年,翻山铰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场合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形成现在的舞蹈样式。   根据铰绳长短的不同,翻山铰子可分为“长绳铰”和“短绳铰”两种类型。其打法包...
查看更多
蜈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蜈蚣舞是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其好友石文勇首创。这种舞蹈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蜈蚣的动态和习性,一经问世,便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迅速流行开来,并一直传沿不绝。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所用道具蜈蚣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全长22米。蜈蚣身躯为扁圆形,用28节硬、软布框衔接而成,宽80厘米,高60厘米,屈伸自如。表演时,一人擎彩珠...
查看更多
禾楼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郁南县      禾楼舞流传于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它原是秦汉时期南江流域的越族乌浒人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的一种舞蹈,后由南江越过山界传到高州、化州、台山、阳江、郁南等地。   禾楼舞的动作原始而粗犷,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领舞者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间黄披肩,左手举牛头锡杖,右手摇一个系有彩带的铜铃。其他表演者脸上戴着假面具,头顶小竹笠,身穿黑色衫裙,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手拿禾穗,边唱禾...
查看更多
肉连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利川市      肉连响是一种少数民族地方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的都亭、汪营、南坪一带。它是根据旧时“泥神道”演变而来的,源自社会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前,乞讨者将稀泥涂在裸露的身上,手舞足蹈,沿街沿门拍打,迫使主人施舍,俗称“泥神道”。20世纪80年代,利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与“泥神道”传承人吴修富等人,对传统“泥神道”进行挖掘加工整理,并配上“莲花落”的曲调,辅以锣鼓点子,演绎成今天的群体健身舞——肉连响。它以独特的肢体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