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5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廿二   
搜索
人物
张占元:一生一世“秧歌情”    在采访定州秧歌戏的传承人之前,记者了解到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曾经在田间地头无比红火的唱响过,那种阵容绝不亚于任何歌星的演唱会。但是斗转星移,饱含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的定州秧歌戏现如今发展日渐式微,抢救、保护和传承都迫在眉睫。就在定州秧歌戏日趋被冷落的时下,有一位老人却始终与它不离不弃、相依为命,如今年近70的他依然盘算着如何让这门民间艺术走得再远一点,他就是定州秧歌戏的传承人―――张占元。  ■小学文凭写出“秧歌史...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民动员     编者按:11月下旬,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将在浙江宁波举行。会议将对持续了几年的我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进行回顾研究,进一步推动普查工作深入开展。为交流普查经验,推广先进做法,本报将陆续对普查成效突出的部分省市进行深度报道。    浙江省天台县64岁的农民奚尊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挖掘当地方言、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宝”近千条,被人称为“掘宝大王”;文成县几...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京杭大运河:具有启发意义的非遗保护模式  图为大运河杭州段一景。   杨 凯摄    10天的文化之旅,我们都忙着看窗外,忙着整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非遗地图,思考非遗的存在与未来,以至于来不及跳出来看看。可其实,当旅程结束后,再以另一种眼光回望,这次文化之旅的意义,似乎不止大运河及其沿岸风景,更长远的意义还在于,它开创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公众参与的非遗保护模式。  ★“买,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  董贤祥是上海出入境边检总站的一名科长,如果不是被BMW...
查看更多
人物
“非遗”项目传承人曾家阳:放弃“钱途”选择梦想曾家阳在表演中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保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古老乐种之一,是汉唐、两宋以来,历代中原移民南迁,把中原音乐带往泉州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在泉州的各个县市村镇,常常能听到南音乐声。   “非遗”项目传承人有曾家阳、王大浩、杨翠娥、李白燕、陈练、庄永富等。   他出生在一个南音家庭,从家庭耳濡目染、拜师学艺,到进入南音剧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迷失的国术:边缘化生存 抢救国术     章剑锋     紫藤架下,姚承光稳扎马步,与一名胳腮胡子来回几番推拿之后,只见他劲贯右掌,迎胸挥出,说一声“去”,对方霎时被击出,踉跄倒退数步方止。   这是北京一个周末的早晨,“意拳”第三代传人姚承光领着一帮弟子在东直门内南馆公园练功。过去的14年间,南馆公园一直是他们“专属”的练功场地。这是姚承光为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解读   今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总共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技术”类别中,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制作工艺赫然在列,连同首批名录中公布的武夷茶工艺一共占据了七席。由此,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得以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可谓业界福祉。  中国茶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非遗”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古代音乐活化石”超化吹歌     起源商代,我国古代的交响乐  “吹歌是中国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吹奏乐演奏形式,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如今的郑州曾是商朝的国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8月19日上午,原新密市文化馆馆长李宗寅一见记者,就如数家珍般的说起了超化吹歌。  对超化吹歌有着20多年研究的李宗寅告诉记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粤北排瑶:岭南文化的奇葩    在今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连南瑶族长鼓舞在歌舞类别中榜上有名,这是该县继耍歌堂后的第二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南排瑶是粤北山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保留了较原始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是广东岭南文化中颇具个性特色的文化遗产,是一束绚丽多彩的山花奇葩。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保护、继承民间文化成为媒体、学者关心的焦点。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人民群众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流传百年的汉沽飞镲   什么是飞镲?其实它就是古代渔民之间的通讯工具,相当于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机。当时,古代渔民出海作业,当他们在海上需要互相联系传递信息时,聪明的渔民们发现了飞镲,飞镲声音清脆,传播范围广,最适合在海上使用,所以在古代,汉沽渔民家家都有飞镲,渔民用飞镲或给家人报平安,或表示丰收的喜悦。     流传百年两年申遗  汉沽飞镲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作为渔民在海上作业时的一种通讯工具,百年来沿海渔村的飞镲继续保留着原始的味道。随着人们对飞镲的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承和发扬面临着挑战:九成非遗传承人贫病交加 2008年6月14日是中国第3个文化遗产日,昆明市对122名民间艺人授予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但该称号的授予主要以精神鼓励为主,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助形式。记者通过对昆明14个县(市)区传承人摸底调查发现,目前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诸多问题:90%以上传承人因生活无着而贫病交加,面临无法将技艺传承下去的危险;每年都有身怀绝技的传承人离世,如果不对他们实行抢救性保护,技艺将面临失传;此外,如何传承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