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张永贵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4月生,四川省绵竹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1945年拜师贾派竹琴代表性传人赵幼成门下学习竹琴表演。1949年出师,四年内学习了大量的竹琴曲目,能够演唱竹琴曲目一百一十多段。声音洪亮,高音处慷慨激昂,低音处韵味醇厚,融会贯通扬琴和竹琴两种唱腔特点。代表作有《浔阳饯别》《宝玉哭林》《三国》《列国》等。多年来,积极配合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各项工作。
查看更多
李静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3年6月生,重庆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清音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53年考入重庆曲艺队,跟随陈琼端、陈继贞学习四川清音。表演重情重味、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婉转、情真意切。从艺近六十年来,熟练掌握大小调的特点、韵味,娴熟运用唱腔中的变化来刻画、塑造人物。同时还潜心研究四川清音传统曲牌,作曲创作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力求适应当代观众审美趋向。多年来积极参与培养数十名四川清音青年演员。演出代表作有《下乡看女》《花...
查看更多
何红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2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师承王仁和、刘玉瑛学习广西文场,并到天津市曲艺团、上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学习曲艺知识及音乐理论。五十年如一日,坚持到民间采风,拥有近十年的舞台演出经历,并能编曲、导演、创作和研究。表演朴素大方,身段优美,嗓音清脆、甜润,得王仁和、刘玉瑛嫡传。1972年调入桂林市文化馆工作至退休,做了大量的广西文场普及工作。通过办班和参加全区乃至全国的文艺会...
查看更多
陈秀芬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1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师承著名文场大师王仁和,并得著名文场老艺人刘玉瑛口耳相传。熟练掌握广西文场所有的大小调、唱腔曲牌及优秀的文场传统保留曲目的演唱和表演,娴熟掌握曲艺一人多角和戏曲“四功五法”的表演技巧,对道具运用自如,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长期坚持传承活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演员。
查看更多
刘延彪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2年10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下弦代表性传承人。民间盲艺人,自幼学习青海地方曲艺各曲种。经过多年的学习,能演唱西宁贤孝、青海越弦、青海下弦等曲种,演唱技艺娴熟、吐字清晰、风格独特。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文艺演出并获得好评。1984年参加中国盲人音乐比赛,获民政部、文化部颁发的三等奖。代表作《河湟两岸好风光》获青海省文化厅颁发的1991年青海省群众业余文艺表演创作奖和优秀奖。
查看更多
曹有元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12月生,2014年2月去世,山西省平遥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爱好曲艺,21岁进入太原市曲艺联合会,成为一名相声演员。20世纪60年代初着手发掘、整理濒临灭绝的晋中落子,其间还拜莲花落老艺人李连根为师,虚心求教,并改进莲花落唱腔、语言、句式、板式,同时把太原话和普通话糅入莲花落中,实现传承中的创新。代表作有《冬冬献宝》《会战新歌》《歪批曲艺》《小丁开车》《长寿秘诀》《弄巧成拙》《立竿见影》《珠联璧合...
查看更多
姜信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朝鲜族,1941年2月生,吉林省延吉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盘索里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在延边艺术学校师从朴贞烈学习盘索里,其间受到沈玉花、李金德以及来延边交流的朝鲜专家方玉兰等人的指导。1987年7月,任教于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盘索里和南道民谣。边执教边研究,独创了嗓音圆润高亢的发声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发声体系,并改编了盘索里、南道民谣的演唱方式,使其适合现代人的唱法。传承的盘索里曲目大多出自《沈清歌》《春香歌》等“传统五歌”。多年来通...
查看更多
徐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3月生,2017年2月去世,重庆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评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47年拜师沈光章学艺,经过多年演出实践,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传统评书形式,讲演现代革命题材。继承了“清棚”擅讲之长及“擂棚”表演之长,去陈词滥调,发挥方言词幽默风趣的特点,自编自讲,反映人民生活,紧跟时代步伐,使听众耳目一新,推动四川评书从茶馆走向舞台、电台。2008年,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发的...
查看更多
吴咏梅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7年10月生,2014年7月去世,澳门特别行政区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说唱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痴迷曲艺,10岁开始学唱南音,熟谙粤曲古老排场和八音等,擅长扬琴和秦琴。唱腔从容温婉,抒发出岭南女性柔和婉约的性格特征。其秦琴演奏音色清纯,弹、挑、轮、拨等技巧出神入化,融合唱腔如影随形,充分呈现南音的旋律美和方言美。曾用秦琴为南音名家甘明超和区均祥伴奏,录制多张光盘。二十八年来,悉心授徒,参与创办澳门“祥乐乐苑”曲艺社,进行演出与授...
查看更多
王保合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河北吴桥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魔术师。王保合出身于杂技世家,6岁从其祖父王玉林(老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卸索大王)学艺,1951年开始登台表演至今。其传统戏法“三仙归洞”演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速度快、趣味强。缩骨表演因需从小练习,相当艰苦,很难找到传人,目前已面临失传的危险。王保合先后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第三届全国魔术比赛金菊银奖。曾获“著名表演艺术家”称号,被誉为“鬼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