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杨仲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1月生,山西省保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7年入山西省戏曲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林收为弟子,以须生、老生应工。在学习研究前辈唱腔表演的同时,吸收融汇京剧、昆曲、话剧、歌舞等表演艺术,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表演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杀庙》《逃国》《拜母》《休妻》《惊魂》等。2004年考入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使自身素质得到了一...
查看更多
成凤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3年3月生,山西省静乐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路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进入忻州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先学旦角,又改小生,毕业后分配至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院,得老艺术家贾桂林(艺名小电灯)、董福(艺名狮子黑)、李万林等人悉心指导,后来又拜京剧名家赵昆祥为师,广泛吸收姊妹剧种之长为己所用。基本功扎实过硬,文武不挡,小生、青衣都有上佳表现,特别是在演唱方面,既继承了激越慷慨的剧种风格,又勇于创新,极具艺术表现力。代表作...
查看更多
吴国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9年10月生,山西省高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郝同生、母亲吴婉芝、姑母郝聘芝皆为上党名伶。从小受家庭熏陶,1973年考入晋东南戏校,主攻青衣、小旦。1982年进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工作至今,其夫张保平亦为上党须生名角。继承并发扬了上党梆子艺术,唱腔柔美动听,刚劲有力,表演细腻,塑造人物入木三分,代表作品有《借粮》《杀惜》《杀庙》《寻夫》《法门寺...
查看更多
张爱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9年5月生,山西省高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幼受其父影响喜爱上党梆子艺术,1972年进入高平县青年文艺培训班学戏,毕业后分配至高平县青年上党梆子剧团工作。1979年拜上党名旦吴婉芝为师,在继承吴派唱腔和传统声腔艺术的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改上党梆子高亢激昂有余而委婉抒情不足的风格,形成独特的旦角演唱艺术“爱珍腔”。代表作品有《杀妻》《两地家书》《柴夫人》《皮秀英打...
查看更多
张保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4月生,山西省沁水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1973年考入山西省艺术学校晋东南分校,毕业后留在了由毕业班学生组建的上党梆子青年演出队。后来演出队并入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拜名角郝同生为师,专攻须生。基本功扎实,嗓音浑厚洪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内涵的体会和艺术表现,扮相潇洒俊美,表演生动细腻,被誉为“上党梆子第一生”。代表作品有《杀妻》《杀惜》《三关排宴》《初定中原》《长平悲歌》《赵树理》等...
查看更多
张志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6年10月生,山西省长子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12岁进入长子县艺训班,跟随县剧团四处演出,师从名艺人李志仁,主要学习娃娃生、小生。后来跟随王东则、郝同生、郝聘芝等上党名角专攻小生兼须生。扮相潇洒英俊,发声兼有上党梆子潞府派“三义班”及“乐意班”特色,唱腔激昂高亢、亮丽清脆,既具传统韵味,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代表作品有《乾坤带》《珍珠塔》《收姜维》《汉阳堂》《闯幽州》等。身体力行传承发扬上党梆子,并注重培养...
查看更多
田春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3月生,河北省蠡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1岁开始边读书边学戏,1953年开始主攻文武小生,1959年调入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后更名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唱念高亢圆润,清脆明亮,真假声结合巧妙、不露痕迹,行腔流畅自如。演唱既融合了老生的苍劲豪放,又糅进了旦角的委婉细腻,讲究气息控制,形成刚柔相济、清新健美的风格。先后排演了《拾玉镯》《蝴蝶杯》《陈三两》《宝莲灯》《周仁献嫂》《钟馗》《抬花...
查看更多
王冠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19年9月生,2018年2月去世,河南省伊川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9岁入登封大金店、偃师曲家寨的科班习艺,初随父亲王中堂(著名琴师,师从豫西梆子戏琴师乔老八)习京胡及豫西梆子戏中的各类乐器,后专攻板胡。1951年起与常香玉长期合作,参与常派代表作的创演活动。演奏声音圆润、浑厚中含刚劲,弓法平稳中见俏头,指法谙熟灵活,包得严、跟得紧,快而不乱,随腔应变不乏委婉、细腻之趣,既热情奔放又挥洒自如。代表作有《花木兰...
查看更多
冯占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8月生,2019年2月去世,河南省阳武县(今属原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冯焕卿学戏,又先后师从吴治国、张子林等老艺人。1948年学黑头技艺,1953年改武生,1956年后兼做导演,执导并演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智取惯匪座山雕》《火焰山》《对花枪》等,挖掘整理《翠屏山》《关公挑袍》《单刀会》《洛阳桥》《头冀州》《花打朝》等十余部传统戏,掌握许多“外八脚”的传统技艺及多个行当特有的身、指、步、口...
查看更多
李建海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3月生,2015年5月去世,河南省镇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宛梆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任内乡县越调剧团演员,1959年拜著名花脸老艺人杜林保为师,专攻花脸。1979年入河南省第二届导演进修班学习,1984年调入内乡县曲剧团。其表演既传承了宛梆粗犷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京、汉等剧的优美造型,文武兼备。代表作有《铡美案》《收岑彭》《黄鹤楼》等。1992年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表演奖。参与指导的《三院禁约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